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其他文献
近读郑超雄先生新著<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颇有难得一见之感.如今,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已成了近年来中国汉学界的热点,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首又成立了
论推广新方块壮文的必要性韦星朗(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编者按:文字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关系重大。壮族是一个有1500多万人口的较大的民族,她必须有自己的民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群体意志的传统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广西少数民族之中,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对孕育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民族习惯法进行调适,使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小民族一直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学者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小民族的发展奔走呼号.文章以美国印第安人为例,
《幽骚》是壮族民问叙事长诗,是云南文山壮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它主题鲜明,表现方法独特,具有浓郁的壮族风味,堪称壮族文学史上一颗明珠。本文从风情画面、审美情趣、民族性格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