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30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分析

来源 :中华糖尿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儿(PNDM)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0例PND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起病特点、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反应及随诊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30例PNDM患儿中出生体重异常(包括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者7例(23.3%);表现为酮症起病者25例(83.3%);空腹C肽及胰岛素水平降低者19例(63.3%);5例(16.6%)伴神经系统异常(包括肌力差、语言发育差、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异常)但预后良好;3例(10.0%)伴腹部发育异常(腹部超声结果)。26例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4例由胰岛素成功转换为格列本脲口服治疗。全部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结论

30例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多以酮症起病,大多伴空腹C肽及胰岛素水平下降,部分伴其他系统发育异常。多数患儿需用胰岛素治疗,部分患儿可由胰岛素成功转换为磺脲类口服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在医生、家属、患者、护士参与(MUST)的糖尿病教育模式研究基础上,观察不同家属与患者组合对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至5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居住于本市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顺序确定入选患者及其家属300对。按照不同的家属与患者关系分为妻管夫型、夫管妻型、晚辈管长辈型以及长辈管晚辈型4组。采用改良的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评价表进行24个月的患者依
目的检测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I1)基因在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性疾病血管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以8周龄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获得16只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大鼠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部分结扎双侧股外动脉制作下肢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进行糖尿病造模,不作其他处理。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