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益,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我的尝试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也开拓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解放了自己。
一、具体做法
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教学,我采用了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的主体自教式教学形式,形式的载体是“我来当老师”系列教育活动(班级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之一),我提前两周把活动要求布置下去,鼓励愿当老师的同学先报名,并把自己想上的课文报上来,刚开始我很担心学生不愿报名,或不敢报名,结果还是有何幸、杨华婷、杨桂林、周游、林水莲、陈少茜、陈韵华、李幸畅等八位同学报了名。
我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决定把《从小热爱科学》一课由何幸、李幸畅、杨华婷三位同学负责,《奇妙的克隆》一课由杨桂林、林水莲两位同学负责,《在太空中理家》一课由周游负责,《送你一支转基因花》一课则由陈少茜、陈韵华负责。
我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备课、设计课堂程序,选择课堂类型,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和教法。
上课了,李幸畅同学有模有样地作课前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生字词、重点词,让同学朗读,然后介绍作者苏步青的生平,那样子真有点像老师。分析课文内容及理解重点词句则是由何幸、杨华婷完成,她们同台讲课,互相捧场,互相补充,感觉有点像电视里双人主持的谈话节目,形式新颖,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声音比我上课时还大,真让我高兴。她们就这样有条不紊地上课,一节课下来,主要的知识点也讲到了,效果也不错。
接下来是杨桂林和林水莲上《奇妙的克隆》,由于克隆技术非常复杂、深奥,这两位同学讲起来比较困难,但课文的重点还是讲到了。课堂上杨桂林同学组织大家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提出了“假如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好还是不好”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各抒己见,这些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周游上《在太空中理家》时,活像一位渊博的学者,他慢条斯理地分析课文,自己讲完了就让大家提问题。当时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被同学问得下不了台。没想到他还有点能耐,同学提出的问题他基本上都解决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会把它转给别人,或另外找个台阶下。可见他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同学都为他的机灵而鼓掌。
《送你一支转基因花》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陈少茜和陈韵华同学就在讲清课文重点后,补充了大量的网上查到的资料,帮助同学们加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对这一课大为赞赏。
二、几点感触
听完这四节课,首先第一个感触就是我小瞧了这些孩子,我原來的担心是多余的,觉得以后还是多放手给孩子们干。
1.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的主体性。特别是那些对语文很感兴趣的,而且语文基础好的,又乐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作用很大,老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上课的人都想给听课的同学留下好的印象,他会自觉地翻阅许多的资料和辅导书,而听课的同学也想给上课的同学一些压力,有时会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考考这些小老师,也促使听课的同学开动脑筋去想,这样双方的学习都得到促进,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胆量,提高表达能力。这一点上课的同学感触最深,他们说,刚上讲台时,心里发慌,手脚会发抖,身上都冒汗了。有时对某个问题想清楚讲给同学听,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以后还要加强锻炼,希望我多给一些机会他们。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上完课后,我用了一节课给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进行总结,上课的学生都一致慨叹:当老师很不容易。站着上一两节课已经够累的了,还得准备足够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还得让学生听得懂,没有一点能耐还真不行。通过上这次课学生感觉到了知识的贫乏,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教师劳动的艰辛,这是一次很好的生活体验,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觉得,这个单元的教学改革,既锻炼了学生,也为我打开了一条新课改的路,它让我体会到了教改尝试的快乐和喜悦。期末考试时,本单元的内容也没有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丢分,反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记忆特别深刻,所以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我将继续尝试下去,并将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不断得以完善。
一、具体做法
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教学,我采用了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的主体自教式教学形式,形式的载体是“我来当老师”系列教育活动(班级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之一),我提前两周把活动要求布置下去,鼓励愿当老师的同学先报名,并把自己想上的课文报上来,刚开始我很担心学生不愿报名,或不敢报名,结果还是有何幸、杨华婷、杨桂林、周游、林水莲、陈少茜、陈韵华、李幸畅等八位同学报了名。
我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决定把《从小热爱科学》一课由何幸、李幸畅、杨华婷三位同学负责,《奇妙的克隆》一课由杨桂林、林水莲两位同学负责,《在太空中理家》一课由周游负责,《送你一支转基因花》一课则由陈少茜、陈韵华负责。
我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备课、设计课堂程序,选择课堂类型,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和教法。
上课了,李幸畅同学有模有样地作课前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生字词、重点词,让同学朗读,然后介绍作者苏步青的生平,那样子真有点像老师。分析课文内容及理解重点词句则是由何幸、杨华婷完成,她们同台讲课,互相捧场,互相补充,感觉有点像电视里双人主持的谈话节目,形式新颖,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声音比我上课时还大,真让我高兴。她们就这样有条不紊地上课,一节课下来,主要的知识点也讲到了,效果也不错。
接下来是杨桂林和林水莲上《奇妙的克隆》,由于克隆技术非常复杂、深奥,这两位同学讲起来比较困难,但课文的重点还是讲到了。课堂上杨桂林同学组织大家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提出了“假如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好还是不好”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各抒己见,这些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周游上《在太空中理家》时,活像一位渊博的学者,他慢条斯理地分析课文,自己讲完了就让大家提问题。当时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被同学问得下不了台。没想到他还有点能耐,同学提出的问题他基本上都解决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会把它转给别人,或另外找个台阶下。可见他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同学都为他的机灵而鼓掌。
《送你一支转基因花》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陈少茜和陈韵华同学就在讲清课文重点后,补充了大量的网上查到的资料,帮助同学们加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对这一课大为赞赏。
二、几点感触
听完这四节课,首先第一个感触就是我小瞧了这些孩子,我原來的担心是多余的,觉得以后还是多放手给孩子们干。
1.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的主体性。特别是那些对语文很感兴趣的,而且语文基础好的,又乐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作用很大,老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上课的人都想给听课的同学留下好的印象,他会自觉地翻阅许多的资料和辅导书,而听课的同学也想给上课的同学一些压力,有时会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考考这些小老师,也促使听课的同学开动脑筋去想,这样双方的学习都得到促进,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胆量,提高表达能力。这一点上课的同学感触最深,他们说,刚上讲台时,心里发慌,手脚会发抖,身上都冒汗了。有时对某个问题想清楚讲给同学听,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以后还要加强锻炼,希望我多给一些机会他们。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上完课后,我用了一节课给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进行总结,上课的学生都一致慨叹:当老师很不容易。站着上一两节课已经够累的了,还得准备足够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还得让学生听得懂,没有一点能耐还真不行。通过上这次课学生感觉到了知识的贫乏,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教师劳动的艰辛,这是一次很好的生活体验,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觉得,这个单元的教学改革,既锻炼了学生,也为我打开了一条新课改的路,它让我体会到了教改尝试的快乐和喜悦。期末考试时,本单元的内容也没有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丢分,反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记忆特别深刻,所以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我将继续尝试下去,并将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不断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