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测出了什么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某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谈话类心理测试节目中,主持人出过一道这样的心理测试题:“全身都痒的人,渴望爱情;背部痒的人,需要一个亲密伴侣;手臂痒的人,对象一定是你的亲密朋友;头痒的人,就是急着要结婚了。”即使以普通人的观点来看,以上判断也非常荒谬。媒体评论员约翰·D·古德曼森更是讽刺道:“无论身体的哪个部位痒,只能是意味着一件事——他该看医生了。”
  除此以外,这位号称是“著名”心理专家的主持人还给出过许多类似的不太经得起推敲的题目。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该节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人们乐此不疲地热衷于此,迫不及待地走向心理测试的道路上验证和审视自己。
  真准吗?
  目前心理测试大行其道,无数电视、时尚杂志、报纸都设立了心理测试专题,范围涵盖了爱情、婚姻、性格、事业、学业、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网络上更是泛滥,使用谷歌搜索“心理测试”,结果高达5亿8千多万条,脸书上一道“你是《权利的游戏》中的谁”的心理测试题,出现当天点击率超过200万。那么这些心理测试题是不是真的非常准确,让人们沉溺其中,妄图靠此破解自身的人生密码。
  美国心理学会的朱莉娅·德森一句话粉碎了我们的希望,她说:“目前传媒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的心理测验其实是一种娱乐休闲性质的游戏”。她介绍称,心理测试在专业领域被称为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其编制过程有一套科学的标准,结果有严格客观的解释。“我们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它需要符合严格的统计学原理。”
  与之相比,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并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往往只是心理测量的一部分或个别经过简化的投射测验题,甚至完全与心理测量没有关系。
  抛开这些科学性不言,自得其乐的普罗大众估计很难认同她的观点,据Buzzfeed网站受测用户反馈统计,对于各类心理测试题结论认为非常准确的用户占52.3%,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人是认同这些结论的。
  “这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福勒效应的又一个明证罢了。”朱莉娅这样回答。
  福勒效应 又名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在那一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他的学生身上进行了一项试验,试验的开始他为他的学生们准备了39份兴趣诊断问卷,要求学生们列出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喜好、个人特征、工作职责,和对自己理想形象的秘密愿望和野心。并声称基于该列表,心理学家将对他们每个人的人格动力给予独一无二的定性解释。
  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评估,每个学生都收到了一份上面有自己名字的分析,打印得整整齐齐,列出13句关于自己个性的描述。福勒要求学生先阅读这些句子,然后判断这13句描述对自己来说是对还是错,如果不确定的话就在旁边打问号。接下来,他把分析收上来,再要求认为这个个性评估准确的学生举手,几乎所有人都把手举起来了。
  福勒现在才把真相揭穿,其实每个人拿到的都是同样的分析描述,而且分析结果跟兴趣诊断问卷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一个他为这个场景原创的实验。那13句描述是从报摊上占星术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学生们只是被占星术含糊的语句所迷惑欺骗。
  由此,福勒认为只要提供每个人他们喜欢的东西,它就会被人们接受。具体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当我们分析那些在网络心理测试中被认为准确度比较高的题目时,往往能够发现它们给出的描述一般都是语义不明的(比如“你喜欢生活中充满变化和各种可能”);或者是模棱两可的(比如“你通常是开朗乐观的,但有时也会沮丧低落”);又或者是积极正面的(比如“你性格坚定而且很受他人欢迎”)。而且综合评价越积极,人们就会认为越是有效和准确。
  这些事实如此的符合福勒效应,这大概就是心理测试网络上如此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自我归属感
  因为人们喜欢听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渴望被赞美。心理学家凯蒂·戴维斯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记得在十七岁时做过这些人格测验(你是《欲望都市》里的谁?)。而现在我更热衷‘你的财富在何处?’”无论年龄是多少,我们往往只参与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并且在读到肯定的赞扬时,心情愉悦。
  第二,心理测试有助于自我鼓励。人们遇到困难或者失去自信的时候,做做心理测试可以调剂精神。一般情况下,报刊和网络上的心理测试都是说些善意的话,即使批评,也相当婉转,给测试者带来一定的激励和启示。其实,发挥自我鼓励作用的,也许并非测试本身,而是人们需要一个给自己心理暗示的机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属需要。2012年,戴维斯与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一起参与了哈佛大学的“零计划”工作,他们研究新一代的网络用户,那些与社交媒体一起成长的青少年,研究他们是如何在网上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重要概念。简单说就是研究青少年如何通过网络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研究发现,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并没有跟其他人大相径庭,他们只是从年纪很小就开始、以更公开的方式去发展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发展一直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过程 ”,戴维斯说,“有了互联网,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公开。而且会让年轻人更有表演目的地公开身份,强调个人品牌,打造公共角色。
  戴维斯注意到青少年习惯在社交媒体分享或发照片时@好友,并以此作为一个信号发散出去,就像在说,”你看,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我能做到这些事情,你行吗?” 他们的分享和@好友是一种创建小团队和“划分好友小组界限 ”的方式。
  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人们在庞大社交中越发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归属感已变得更加重要。为我们发现自己只是庞大网络用户中的一员,当我们渴望在线上显露个性的欲望增长,而给我们去表达个性、让别人看到的我们机会却在缩小。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戴维斯说。所以我们测试完 “你是《权力游戏》中的哪个角色”后,会自豪地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测试结果,寻找与自己测试结果一样的提利昂·兰尼斯特们,或是寻找另一个测试结果里的贝蒂·德雷柏们《广告狂人》里的角色。“这些测试表明了你在看什么作品和你属于哪个群体”,戴维斯说。
  找寻自己归属的位置远比题目本身或者事件本身要重要得多,从这方面说,帮助人们驱散孤独的心理测试题,还真是万能的。■
其他文献
Moodle(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这个词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首字母缩写。作为一个开放的、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1e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管理模式。为了使Moodle在我国教育中的使用趋向本土化,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给Moodle赋予了一个中文名——魔灯
场暴风雨过后,地里的稻子倒了一大片。七十开外的老爸面对着我们愁苦的表情,淡然一笑:“没啥,扶起来就是啦!”  一个“黑色的六月”给全家人带来了烦恼:我的侄子高考落榜了!老爸面对着垂头丧气的孙子,淡然一笑:“没啥,明年再考就是啦!”  一场明争暗斗过后,那个梦寐以求的副局长职位与我擦肩而过。老爸面对着情绪低落的我,淡然一笑:“没啥,机会多的是。干好本职工作比啥都强!”  我的一篇散文获得了全国大奖,
兴趣是人们爱好和关注某种活动或者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它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宋代大学问家程颐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这是很多教育家的共识。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趣才能更有效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直观激趣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一些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
兴趣是人们爱好和关注某种活动或者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它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宋代大学问家程颐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这是很多教育家的共识。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趣才能更有效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直观激趣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一些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
新闻背景:美国专家日前升级老年人的“饮食金字塔”,其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应该注意摄取足够的纤维素、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    美国这次公布的升级版老年人“饮食金字塔”,特别强调了70岁以上的老人应注意吸收纤维素、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以补充食物中的不足。老年人骨质流失加快,容易患骨质疏松,因此需要补钙;多吃粗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健康;多吃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但是
1月4日,位于法国土伦港不远一个叫“瑟内苏梅”城镇里的PIP公司总部,突然迎来调查法官安纳伊克·勒高夫。在警察与地方司法官员的陪同下,他察看了PIP公司的里里外外。据报道,他在调查一起指控PIP公司“过失杀人”案件。   PIP公司,英文全名叫“聚植入修复体公司”,是一家专门为隆胸或扩肌提供植入物硅胶的生产商,规模在同行业位列全球三甲,全球据信有65个国家近40万妇女使用PIP产品。2010年,
电子书包是以网络和移动设备为硬件基础,集动态开放学习资源和课上课下教学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课堂中的教学困难,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探究学习环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笔者设计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环境的《展开与折叠》教学案例,以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 《展开与折叠》原有教学存在
“问题导向”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获得多种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而以“图示”作为载体,将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呈现,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主动探索学习内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以“图示”为载体,对图形化编程《吃豆子游戏》一课进行了多次行动研究。本文从教学方法及研究主题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改进等角度,记录了本课例研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与较胖者一同进食,会使自己食量增大。  研究人员邀请一位女演员扮演肥胖者,并在不知情的受试者面前点餐,结果发现,多数受试者在沙拉和面食中选择了面食。在第二组实验中,重新“变瘦”的女演员再次在受试者面前点餐,而这一次,大多数受试者为自己点了沙拉。  研究者称,当与肥胖者同坐时,很多人内心不再提醒自己选择健康营养的膳食,且不会考虑食用大量食物的后果。(《39健康网》)
“鞭挞者”诞生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了解到,美国正在研制可变后掠翼的F-111战斗轰炸机。经过试验,设计师们发现可变后掠翼设计有助于改善飞机的飞行性能,于是总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亲自挂帅,开始了新飞机的研制工作。  与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之前的设计相似,新飞机采用了固定三角翼,但是以机身两侧进气替代了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这样机头可以安装更大功率的火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