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xin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教学反馈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推到前台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提问能力弱,更别谈创新精神、素养的提升。从问题意识出发,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方法,让学生想提问、敢提问、能提问、会提问,进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能力;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是深度学习的开始。可现实的困境是,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鉴于此,笔者以问题意识为立足点,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新意、有趣的问题情境,让问题寓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故事、数学典故等来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这些问题情境以悬念、矛盾、质疑、开放等形式来表现会更有效。
  比如,在“认识方向”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后提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有的学生回答:“这个人走的方向是反的!”教师说:“对啊,他在朝着与楚国相反的方向狂奔,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有的学生回答:“做事要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教师继续讲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方向有关的成语,如东奔西跑、南征北战等。”有的学生问:“怎么分东、西、南、北呢?”教师由此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识‘认识方向’……”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经过思考的,虽然不同学生有各方面的差异,提出的问题的层次也参差不齐,但都是思维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不要轻易进行判断,而要充分给予认同,要用爱来营造自己人格魅力的磁场,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教师不仅要自己率先垂范,而且要要求学生对他人的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在学生提问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问:“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问题吗?知道了这些后,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长此以往,才能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感到课堂其实是自由的,能够毫无顾虑地提出自己的所想所思,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花朵般绽放。
  三、创造对话条件,让学生能提问
  实践证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个学生都会为了集体荣誉积极思考,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如图1所示,A、B两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一些?
  教师在这道典型问题下,给予了学生互相提问的时间。一个学生提问:“A和B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呢?”另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把长方形换成别的图形,比如三角形,或者圆形,A和B的周长还相等吗?”还有学生画出了图2,并提问:“这时候A和B的周长相等吗?如果不相等,哪一部分的周长长呢?
  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学生打开了思路,问题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四、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找不到思考的方向;有的学生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受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脱离教学内容,词不达意。基于此,在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倾听同伴的见解,针对疑惑提问
  在与同伴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同时把自己的方法与同伴的方法进行比较,思考自己的方法有哪些可改進的地方。
  比如,“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一道练习题:把一张长5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剪多少个?教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得出一共可以剪25个。在小组交流环节中,有学生提出:“长方形是不是正好都剪成了三角形呢?”马上有学生回应:“把直角三角形看作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里面正好可以剪出10个5厘米,宽可以剪出1个8厘米,还余下2厘米,总共可以剪出10个长方形,也就是20个三角形,余下的2厘米剪不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部分学生对这种方法表示认同,发现长方形不是正好都能剪成三角形。
  2.比较各自方法,针对异同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方法的异同,揭示知识的本质。比如计算图3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一共出现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分别算出两个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再相加。方法二:先算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再算出三个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最后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方法三:10×10÷2=50(平方厘米)。
  教师将三种方法一起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生1:方法三好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
  生2:这三种方法各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第三种方法呀?
  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逐步明晰,方法一最直接,但是要先算出上面一个三角形的底;方法二拐了个弯,不直接算阴影部分的面积,而是借助空白部分的面积算阴影部分的面积,但是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已知的,不需要去算;方法三虽然简便,但是要用到转化方法,思维难度大一些。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学生在不停地追问中实现了思维的进阶。
  3.链接相关知识,联想产生问题
  许多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生长起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并由此出发,思考以下问题:(1)知识A和知识B之间有什么联系?(2)知识A和知识B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A的方法也适用于B吗?
  比如在复习“简便计算”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提出:“乘法有乘法分配律,除法为什么没有除法分配律呢?”
  生1:因为会影响计算结果。比如12÷(1 3),如果用除法分配律就是12÷1 12÷3=12 4=16,而正确结果是3。
  生2:可是当(a b)÷c的时候又是可以的呀。
  生3:(a b)÷c之所以可以使用分配律,是因为除数只有一个数,可以保证无论如何除数的倒数不会变。而a÷(b c)的除数是一个算式,所以不可以使用。
  在相互提问与探究中,学生加深了对分配律的理解。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问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锻炼过程。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创造提问机会,以调动和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责编 黄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循环小数是一个常见的数学概念,教材对其有着严格定义,它也是一个母概念,依次衍生出“循环节”“简写法”等子概念。在简写循环小数时,因为“循环节”出现了“替补”,所以造成循环节认定上的麻烦和简写的争议。因此,循环节的认定应遵循简写法的“法理”。  [关键词]循环节;简写;循环小数  四年级期末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无限小数7.5656565……简记法是( ),如果根據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一些看似平常的概念、定义其实大有深意。尤其是小学数学,涉及许多从生活中抽象而来或者是受生活启示而衍生出来的概念,它们都是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追根溯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本质。  [关键词]面积单位;密铺;多边形;内角  教学中,教师普遍将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的面积作为一个标准面积单位,即单位面积。对此,笔者不禁思
[摘 要]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示几个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运算法则和性质后就让学生进行大量应用训练,这样一来,几道题的解题训练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教师给的题目基本上都是设计好数据的,非常好算。实践证明,没有专项的计算训练,没有深入的算理研究,学生就不会有过硬的计算技能。  [关键词]小数; 乘除法;算理  计算是所有小学数学知识得以顺利运用的前提,是构建数学知识框架的基石和钢筋。由于
[摘 要]单元教学以整体、结构和系统为视角,是撬动数学课堂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逻辑起点,以学情为现实依据,基于学生数学学习、探究以及反馈进行的进阶、优化及个性化教学设计,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材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又普遍关联的单元组成,这些单元的编排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各个知
[摘 要]落实生本位课堂,其核心目标就是恢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有绝对的管制权,学生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互动状态、体验状态等都被列入教学考查的范围,并基于这些因素调整教学,以使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关键词]生本位;实践;反思;平移; 旋转  为贯彻执行“生本导学”课堂教学理念,我校开展了专项教研活动,笔者挑选的课题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册的第二章“平移和旋转”。教学时,笔者大胆
[摘 要]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即利用图形把抽象的数形象化,或利用数(算式)表示图形的变化。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此为抓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推测、合作、探究,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学习能力;有效途径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合作、探究,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素养。  一、指导观察,获得启迪  所谓观察就是仔细察看(事物
[摘 要]质数与合数是重要的代数概念,也是数论的基础。文章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字这么多,已有奇数偶数,为何还要区分质数合数?”,并给出分类的意义,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奥妙。  [关键词]质数;合数;概念;因数  笔者初执教鞭时,听到其他数学教师说质数与合数是教学中的难点,很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数学概念吗?要求学生牢记并学会辨别就好了。于是,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不到5分钟就讲完2个概念,然后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