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的困境和出路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b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现有1938种正式报纸中,行业报就占了1129种。品种繁多、种类齐全的行业报,是报业市场的一支有生力量,但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行业报逐渐被边缘化。在改革大潮中,行业报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将如何发挥优势,获得发展呢?
  行业报发展的困境近年来,随着都市报的崛起、新兴媒体的发展,行业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除少数几家行业报适应性较强,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多数行业报通过多次洗牌,仍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举步维艰。
  体制僵化。行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的,隶属于与行业有关的厅、局等部门,属公费办报。“旱涝保收”的小康式生存环境虽然让行业报无生存之忧,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报人的手脚。同时部分行业报仍由上级行政领导任总编,使报纸缺乏独立操作的环境及能力。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这种旧体制模式的弊端很快凸现出来。
  竞争同质化。从大环境来看,行业报面临的不光是省内竞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也有对手。从小气候来说,行业报虽然在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加剧了竞争。有的行业报通过行政手段来争取发行量,这一“强拉硬塞”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
  读者流失严重。综合性报纸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纷纷扩展内容,扮演起各种“行业”角色,与行业报抢内容。据调查,不少综合性报纸加大了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维权等内容的版面,增大了行业的报压力。
  内容不具亲和力。行业报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业封闭性色彩,在编发稿件时往往先满足部门自身的宣传,带有明显的行业部门机关特征,降低了社会影响力,限制了读者覆盖面。同时,一些文件形式和报告形式的内容,失去了报纸的亲和力,引起读者反感。
  行业报发展的出路行业报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2008年6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表示:未来三年内,在报刊领域,第一阶段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第二阶段是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
  面对体制约束和报业竞争,行业报如何转型,如何在前进中改革,探索出一条既赢得读者又赢回市场之路呢?首先,回归办报本质。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属性和信息属性才是根本。因此,行业报对信息资讯的处理,必须从实用信息向新闻资讯转变,在版块和栏目设置上以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资讯为主,以实用商业消费信息为辅,实现新闻资讯和实用消费信息互补与互动。另外,应回归办报本质,行业报在资讯采编上要以原创为主,抛弃依赖转载摘编的毛病,以培养“铁杆”读者,将行业资讯进行产业化运作,实现差异化竞争和生存。
  其次,跳出报纸办报纸。行业报的收入基本上来自发行和广告,行业报的经营思维还禁锢在传统的媒体盈利途径上。报纸经营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发行,将新闻卖给读者;
  第二个层面是广告,将读者卖给广告商;第三个层是品牌,跳出报纸办报纸,将报纸作为一个信息传播、文传传承、合作共赢的平台。报社应以报纸为依托,根据读者需求调动各种资源,打通产业链,要把报道和经营范围延伸到产业的上下游,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取得收益,而不能把精力仅仅停留在“纸”上。
  再次,加快体制改革。2008年3月,随着大部制改革,原部委主办的各行业报刊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在体制上告别原有模式。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下,行业报一方面报社内部缺乏竞争机制,从业人员观念陈旧,工作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缺少市场主体所必备的法定资质,难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重塑市场主体,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 市场导报社
其他文献
介绍一种以陶粒为保温轻集料,并掺合陶砂、粉煤灰等生产的轻集料混凝土多孔保温砖专利产品。产品掺加了粉煤灰专用激发剂,保温性能及力学性能优良。
近日,江苏省墙改办下发《关于贯彻〈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的意见》,要求各市、县(市、区)墙改办加大《条例》宣贯力度,确保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条例》。
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调查显示,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新媒体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最受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