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水平和档次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其办学水平和发展前景。高职院校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就必须突出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和“地域性”。要将重点专业的“职业性”特征突出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中,要大力宣传区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其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性;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是判断其办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引领师生的精神成长,凝心聚力,激励师生共谋学院发展,助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目前,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档次不高,尤其是借鉴普通高校的成分太多而没有彰显自身特色。笔者认为,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档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应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地域性”。
一、“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等性”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点,而“职业性”则是其不同之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怎样体现“职业性”呢?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凸显“职业性”就是要将其落实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要素之中。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基本设施、实训基地、自然物、建筑物等硬件。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一定建造一流的教学楼、办公大楼,但一定要有职业特色,比如:船舶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可以在校园内或系部显眼的地方设计船舶、汽车模型以体现学院职业特色;实训基地、教学楼、校园主干道等,可以用知名校友的人名或主要合作企业的企业名来命名。这样既能突出学院特色,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又能激励师生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时代使命并为之不懈努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歌等等。目前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职业性”没有很好体现。一是模仿普通高校盲目追求“高大上”。二是许多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雷同现象严重。据2011年对200所全国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校训的调查,采用“严谨治学,崇尚实践”及相关词语的有41所学校,采用“厚德、笃学、求实、创新”及相关词语的有34所。校训是一所学院的标志,理应追求单一性、独特性,因此,校训的拟定要紧紧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尤其要体现学院的办学(职业)特色。每个学院的重点专业设置、发展方向和服务的行业企业(职业)应该都是有所侧重,怎么能如此雷同呢?
校园制度文化是机制建设,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行为文化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就业教育,因此,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结合,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一是要邀请企业家及其管理干部参与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尤其是实训管理、学生管理等要充分体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当与企业管理制度接轨。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并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比如,邀请企业家或企业相关人员为学生讲课,介绍企业文化;组织方式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习,让其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以企业冠名开展技能竞赛,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或指导教师,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纳入评分标准,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较为全面地了解职业要求,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转换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二、“地域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性人才,因此,校园文化还要有“地域性”特征。要通过建设有地域性特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区域内文化,引导其热爱区域文化,并树立献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生理想。
一是要把握区域文化的主要特点、主流倾向,并组织参观学习和研讨,尽可能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比如,我院的地域文化应重点介绍“三周文化”“黑茶文化”及“湖湘文化”,等等。重点理解“三周”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了解茶文化的精髓,黑茶文化中体现的益阳人品格;了解“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的优秀事迹;了解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益阳文化的整体特征。
二是要把握区域内主要合作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并与其实现文化对接。比如,学院的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要与以益阳为中心的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中重点企业,如益阳中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帝豪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进行企业文化对接;学院的畜牧专业与环洞庭湖高效农业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对接;电子商务等专业与益阳市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重点企业进行文化对接;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要与东部汽车产业园重点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对接。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邀请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宣讲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另一方面,邀请有关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主动接受和传承企业文化,早日成为准职业人。
作者简介:唐小纯(1964- ),女,湖南桃江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和教育管理研究。郑习文,益阳市资阳区民政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性;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是判断其办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引领师生的精神成长,凝心聚力,激励师生共谋学院发展,助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目前,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档次不高,尤其是借鉴普通高校的成分太多而没有彰显自身特色。笔者认为,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档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应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地域性”。
一、“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等性”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点,而“职业性”则是其不同之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怎样体现“职业性”呢?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凸显“职业性”就是要将其落实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要素之中。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基本设施、实训基地、自然物、建筑物等硬件。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一定建造一流的教学楼、办公大楼,但一定要有职业特色,比如:船舶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可以在校园内或系部显眼的地方设计船舶、汽车模型以体现学院职业特色;实训基地、教学楼、校园主干道等,可以用知名校友的人名或主要合作企业的企业名来命名。这样既能突出学院特色,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又能激励师生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时代使命并为之不懈努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歌等等。目前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职业性”没有很好体现。一是模仿普通高校盲目追求“高大上”。二是许多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雷同现象严重。据2011年对200所全国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校训的调查,采用“严谨治学,崇尚实践”及相关词语的有41所学校,采用“厚德、笃学、求实、创新”及相关词语的有34所。校训是一所学院的标志,理应追求单一性、独特性,因此,校训的拟定要紧紧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尤其要体现学院的办学(职业)特色。每个学院的重点专业设置、发展方向和服务的行业企业(职业)应该都是有所侧重,怎么能如此雷同呢?
校园制度文化是机制建设,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行为文化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就业教育,因此,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结合,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一是要邀请企业家及其管理干部参与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尤其是实训管理、学生管理等要充分体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当与企业管理制度接轨。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并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比如,邀请企业家或企业相关人员为学生讲课,介绍企业文化;组织方式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习,让其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以企业冠名开展技能竞赛,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或指导教师,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纳入评分标准,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较为全面地了解职业要求,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转换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二、“地域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性人才,因此,校园文化还要有“地域性”特征。要通过建设有地域性特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区域内文化,引导其热爱区域文化,并树立献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生理想。
一是要把握区域文化的主要特点、主流倾向,并组织参观学习和研讨,尽可能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比如,我院的地域文化应重点介绍“三周文化”“黑茶文化”及“湖湘文化”,等等。重点理解“三周”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了解茶文化的精髓,黑茶文化中体现的益阳人品格;了解“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的优秀事迹;了解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益阳文化的整体特征。
二是要把握区域内主要合作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并与其实现文化对接。比如,学院的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要与以益阳为中心的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中重点企业,如益阳中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帝豪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进行企业文化对接;学院的畜牧专业与环洞庭湖高效农业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对接;电子商务等专业与益阳市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重点企业进行文化对接;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要与东部汽车产业园重点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对接。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邀请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宣讲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另一方面,邀请有关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主动接受和传承企业文化,早日成为准职业人。
作者简介:唐小纯(1964- ),女,湖南桃江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和教育管理研究。郑习文,益阳市资阳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