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是这样送礼的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di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过世的祖母曾经有句话,叫“送饭送给饥人,送衣送给寒人”,德国人送礼物很有这个味道。
   我的朋友露西过去有一个小本子,记载的都是朋友的生日和爱好(当然她现在记在手机里了)。一旦受到邀请,她就胸有成竹地出门购物了。那么,德国人送礼,送什么东西为多呢?实用的东西。它排在礼物特性的第一位!
   举一个我结婚纪念聚会上所得礼物的例子,你就清楚了——花园所用类:三棵果树、五棵英国玫瑰、一棵三角梅、两盆绣球花、香料科植物、鸟巢、花园工具。旅游享受类:18世纪的郡主宾馆一天一夜享受卡、海边别墅小住邀请函、露营地需要的小炉子、旅游景点导游书、遮阳草帽、防晒油。文化娱乐类:书籍、德国杂技晚宴晚会票、日本大鼓表演、汉堡剧场访问函、音乐会门票、博物馆参观券。生活用品类:自行车气泵、花园早餐托盘、南非木制沙拉餐具、冰岛毛毯、艺术果盘、超市购物卡、锅碗瓢盆。饮食类:沙拉调料、威士忌酒、巧克力、烹饪食谱精选集。其他类:购物券和现金……
   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让我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刚到德国不久,去汉诺威朋友家做了一次客。朋友的外婆汉娜做得一手好菜,很吸引我。汉娜是二战过来的人,有节俭的习惯。见面没多久,她就给我一个小包裹,说可以给我的家人用。
   我打开一看,就乐了:几条围裙!都是她亲手绣的,而且其中有已经用过的。汉娜说,她给我这个东西不能说是什么礼物,但一是她的手工,二是或许可以给我中国的祖母用,她会懂得!
   汉娜的举止让她的孙女很不好意思,抱歉地对我说,外婆还生活在过去的年代。但这却很能说明德国人送礼的态度:诚实、不虚荣。这也是德国人的美德。他们知道什么东西适合自己,什么东西与自己匹配。
   我曾经听过一位德国老人说:“我没必要接受女儿给的珍珠项链,她还不如送我几本书来给我消遣更好。”老人这么说是没错的,书,是德国人过生日无论穷富都行得通的礼物。送给小孩子画冊,送给青年人正畅销的小说,送给刚生孩子的妇女育儿书,送给喜欢打理花园的人有关植物栽培的指导手册,送给热爱烹饪的男男女女几套食谱,送给退休老人世界旅行指南……这些没有不受欢迎的!
   德国人送礼不兴大件东西,小东西也绝不能过分贵重,这是他们送礼的准则。你若无缘无故送一部手机,人家会奇怪你的动机,或者为此忐忑不安。如果送对方一件不认识的东西,还得搭上一通解释,也划不来。给女人送香奈儿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品牌的东西未必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德国人对品牌没有迷信,而且你也不知人家是否喜欢你送的香型。一般来说,不是真正的亲友,只会礼貌性地送花。
   一些把握不准亲友需要什么礼物的人,往往直接征询受礼人需要什么礼物,受礼人亦不客气地表达自己所需。德国人斯蒂文先生说:“我请哥们儿参加我的生日晚餐,我对其中一个说,希望你和某某一起送我一张唱片。”德国唱片不便宜,但几个人合伙买就没问题,也免去了大家不知送何物的动脑筋过程,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过生日的人的愿望,真是两全其美。
其他文献
待在家就一定意味着百无聊赖吗?其实倒未必。元代画家倪瓒就给大家亲身示范,如何在家中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倪瓒是个“富二代”,不问政治,不事生产,自称“懒瓒”。他不屑混迹官场,坚辞不赴朱元璋的召见,性格相当傲娇。他的画也透露着一股拒人千里的高冷范儿,孤山、瘦水、枯树、空亭,但不见人。董其昌临摩完他的画,感叹“十指皆仙”。  画清新脱俗,人同样一尘不染。他爱宅在家里,不愿意走亲访友。他性好洁,客人来过
最近,薛兆丰老师在录制《奇葩说》的时候说了一段话。他说,西方有人统计,在幼儿园里面,孩子最爱说的三个词是:more(我还要)、mine(我的)和no(我不)。   你看,这在经济学上,可不就是对应需求、产权和自由这三个概念嘛,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三个要求。但是,有这三个要求就能在社会中存活了吗?不行。   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经常对他们说的三个高频词是:wait(等待,你得有
一  有人这样一本正经地恶心文艺青年——“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将光荣地成为最早、最知名的文艺青年之一。  孔子是穷困得叮当响的,自称“吾少也贱”,成年后还有过连续几天没饭吃、饿到脸发黑的经历。但作为文艺青年的先驱,在当时世俗人的眼里,他大概挺装蒜、挺矫情。  他是众所周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迷恋一种以伟大的神农氏的姓氏命名的小资食品——姜,且十分注意摄入的分量,文艺
许多人将全球幸福指数第一的北欧归结于其制度、福利、资源等因素,但事实仅仅是这样吗?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推出的幸福指数、幸福值排行中,北欧五国无不高居榜单前列。  放眼望去,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的,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在大多数北欧人眼里,车不过是代步的工具,而别墅不过是居住的地方,甚至对于
儿时英文作文教师喜欢出的作文题目之一,便是“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记得当时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窘困万状,但仍不能不凑出几百字塞责交卷。小孩子的暑假还有什么新鲜的过法?总不外吃喝玩乐。要撰文记述,自不免觉得枯涩乏味。现在我年近五十,仍操粉笔生涯,躬逢抗战胜利,又遇戡乱建国,今年暑假是怎样过去的,颇觉得有一点迷迷糊糊。眼看着就要开学,于是自动地给自己出下这样一个题目,择记几件小事,都平凡琐屑无比,并不
电影里那些被子弹射中却迟迟不死的家伙,是在误导观众。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像某些神剧或科幻片里的那些超级英雄一样,没有人可以刀枪不入,人在子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子弹是拥有致命杀伤力的武器,分秒之间,取人性命。  被击中要害部位,毫无疑问,当时就死了,即便被射中胳膊,也不可能像影视剧中那样继续灵活移动,有些人竟然还可以抬手干掉几个敌人,这不现实!  子弹不仅会在你的胳膊上留下一个弹孔,还会在穿透胳膊的
一位诗人跟我说:文学是跳高,不是拳击,其对手是神,而不是人。我把这句话写下来,压在玻璃板下,時时自省。这话的意思是,从文的人们没有理由互相争什么高低,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太弱小,太浅薄。文学不是为了用来打倒人(任何人),而是为了探索全人类面对的迷茫而艰难的路。  拳击以打倒一个人(一个更弱者)为目的,所以总能得一点沾沾自喜的胜利。跳高却是与神较量,这路便没有尽头。  权梦涵摘自人民文
1  2015年春节,除了吃饭,我每天都待在房间里不愿出门。  大年初四,我躺在床上玩手机。父亲开门走进来,他没走太近,只站在床边上,笑眯眯地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聊天。  父亲小声“哦”了一声,低着头搓了搓手。屋子里并不冷,阳光从窗外打在床上,父亲站着,手足无措得像个孩子。房间里很安静,显得外面刮风的声音格外刺耳。  他像是终于想起来要说什么,抬头看了一眼窗外:“今天风挺大的。”我没有抬头,只是“
徐渭(1521一1593年),明代书画家、戏曲家、文学家、军事家。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天池生等。徐渭命运多舛,一生悲苦。少年时即以文章出名,但乡试屡试不中,后在抗倭寇进犯中显示军事才能,三十七岁时被闽浙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助胡擒获倭冦首领徐海、招抚了海盗汪直,立了大功。然好景不长,胡宗宪遭弹劾入狱自杀,徐渭得了精神病,用针刺耳内,用斧劈头,前后九次自杀未遂。四
年轻的友人问我关于娶个有钱老婆的意见。  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娶过有钱老婆。不过,我的忠告是一旦结婚,必得屈服,不管你老婆有没有钱。  男人一结婚便失去了他原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自尊心,因为女人会把他当成财产的一部分。  女人始终要管理男人的,这不是她们的错,而是她们天生的本性。看周边的家庭,最后大多数是女人变为一家之主。天真的少女,年纪一大,就是慈禧太后。男人總是投降,因为他们已经疲倦,他们不想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