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19日,晚上八点,《欢乐喜剧人》的录制现场,郭德纲的化妆间里挤满了人,热热闹闹。郭德纲裹着黑色羽绒服,弯着腰,坐在黑色长沙发的中间。等待录制的时间里,郭德纲一分钟也没闲着,接受采访、谈工作、应人们的要求合影。晚餐是火锅,外卖已经送到,工作人员开始摆放食材,郭德纲算了一下,自己大约有五分钟的吃饭时间。
节目录制结束,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多,郭德纲凌晨三点去睡觉,第二天上午11点起床,这是他常态的作息时间,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差不多每天都这样,已经很规律了,理顺了就行。”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月20日,下午三点多,郭德纲来到位于五环外的一家录音棚里,夫人王惠带着三岁的小儿子特地来此陪他,郭德纲将在这里为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祖宗十九代》录制宣传曲,一起参与歌曲录制的还有他的大儿子郭麒麟,以及他的徒弟岳云鹏和张云雷。
“民间闲散艺人”一直是郭德纲的自我定位。大儿子郭麒麟认为,那是父亲的自谦。2017年,郭德纲做了导演,“那也是民间闲散导演”,郭德纲用调侃的语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极少看电影,却拍了部电影
《欢乐喜剧人》录制现场,郭德纲的化妆间墙面上贴着“happy birthday”的装饰。“这几天,无论在哪个节目,他们都现场给我推个蛋糕出来,我这糖尿病都快犯了。”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开玩笑。
录制的前一天晚上,1月18日,是郭德纲45岁的生日。“我终于成熟了。”郭德纲叹了一口气说。他坦言,如今过生日,已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我打18岁就这样,我也习惯了,我没有什么可感慨的。”
至于中年危机,他觉得自己也没有遇到。“我的危机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闹了一回,过去就完了。”此后的这些年,他持续着一种“看透了,习惯了,无所谓了”的生活态度。
二十來岁的时候,郭德纲觉得身边的同龄人看着都像小孩,他自己像家长。现在和当年的同学在一起,他觉得大家好像换了身份,那些同学看起来更像家长了。郭德纲想过自己七八十岁时的样子,得到的答案是:也会像现在这样。有人年纪轻轻心先老,郭德纲就属于这一种。
至于45岁之后的人生,郭德纲未曾有过规划和设想,“大衍之数五十,天演四十九,留一线给人争。争到了是运,争不到是命。”他脱口而出。“人不是随遇而安,是随运而安。”他这样总结,计划在他看来是无用的,他不愿为此花费脑力。
郭德纲生日当天,也是德云社的年会,年年如此。这一天,德云社的弟子齐聚北京,“在外漂着的都回来了,大伙热闹热闹。”如果单独为过生日而过生日,他说自己就不过了,理由是:折腾大伙,惊动不起。“我们不需要通过这些事情(过生日)来寻找存在感。”郭德纲的大儿子郭麒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自己从小到大也从来不过生日。
郭德纲曾说,除了说书唱戏说相声之外,其他行业和职位对他都没有诱惑。2017年,他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电影导演。2018年大年初一即将上映的电影《祖宗十九代》是郭德纲首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作品,在他看来,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过去这些年,郭德纲没少在大银幕上出现,均是客串的身份。那些电影无一例外,全部被贴上了“烂片”的标签。对此,郭德纲并无异议。他很坦率,那些他参演的电影,都是三五天的客串演出,进剧组前甚至没看过剧本。说是去拍电影了,但他自己清楚,其实是去交朋友的。
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拍摄《祖宗十九代》以前,他对电影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当你真正把它当作一个产品去做,进入里面,才发现是一个不一样的领域。前期创作阶段,你是一个匠人,到了后期卖片子,你是一个商人。”他说自己享受做匠人,“至少可以自己讲一个故事。”
“季节到了,玉米熟了,到了这个时候,就该干这个事了,以前并没有把这个(拍电影)看得这么重。”郭德纲说。喜剧之外的其他故事类型,他说自己也有兴趣和底气去尝试。而这次选择喜剧,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也是让他最为踏实的选择。
事实上,郭德纲极少看电影,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他最近一次走出家门看电影,是2016年在冯小刚工作室看《我不是潘金莲》。再往前,是2015年参加电影《老炮儿》的首映礼。他印象中,自己已经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他印象中的电影院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学生时代,拿着学校发的电影票,1500人一起看一场电影。现在的电影院变成了什么样子了,他甚至没有概念。
对于电影,郭德纲说自己暂时没有野心。“如果这个电影观众还是觉得是烂片,那看来确实是烂,如果不是,那以前你们确实是冤枉我了。” 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电影终归不会是他的主业,主业一直只会是相声。
“我就是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
郭德纲的徒弟、喜剧明星岳云鹏是电影《祖宗十九代》的主演。对于岳云鹏而言,师傅找他拍戏,不需要征求他的意见,只需要通知他即可。“我其实不太想拍他的戏,压力太大了。在他面前,我没有一点光环。”岳云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于师傅郭德纲,岳云鹏信任,也惧怕。一直如此。
这次拍摄《祖宗十九代》,刚进剧组时,岳云鹏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好,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郭德纲没说什么,也没发脾气,这让岳云鹏更有压力,“我不希望自己掉链子。”他又去读了一遍剧本。
他记得清楚,后来有一场戏,拍完后,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再到后来,他和演员吴秀波对戏,“特别好,特别好,我这次用你,我很大胆,但我没想到你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小岳。”师傅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对于这部电影,我全力以赴,问心无愧,需要我做什么,我做什么。”岳云鹏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
师徒多年,在岳云鹏的印象里,师傅郭德纲对他的口头认可,只有两次。2015年,在北展演出,他是倒数第二个表演,师傅压轴,那次的演出是对传统作品的改编,岳云鹏自己对那次改编很满意。“今天这个活特别好。” 表演结束后,他下台,师傅上台,擦肩的片刻,师傅说了这句话,这算得上岳云鹏在师傅这里得到的最高赞美。 这么多年,郭德纲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创作状态。让人笑比让人哭要难,这是很多喜剧人的共识。郭德纲倒不完全同意。“喜剧悲剧都不容易,让人哭容易,让人好好哭也难。”
身为相声演员,持续逗乐观众是郭德纲的工作。对他来说,这不是什么难题。“还是看天赋,相声演员,没有好与不好一说,就是会与不会。”郭德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德云社每一年招生之际,三千多人报名,最后能留下的只有10个人。他选人,如同老木匠看木料,谁有天赋,什么时候开窍,他见一面,就知道了。“他都笨死了,但是有天赋。”如今,郭德纲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的徒弟、如今的喜剧明星岳云鹏初到德云社时的表现。
当年,整个德云社,除了郭德纲,没有第二个人看好岳云鹏。“也正常,都认可他了,不都明白了嘛。”郭德纲说。岳云鹏私底下也不爱说话,看起来和师傅郭德纲很像,但郭德纲很清楚,岳云鹏的沉默源于自卑,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之前团队也有人建议郭德纲签一些民间段子手,但他拒绝了这种形式,他知道笑料不可能批量生产。“街坊老太太说句话,我就觉得挺好玩的,哥几个喝多了说的话,有时也挺好玩的。每一个人都是段子手。”他说。
一张A4纸上可以写十段相声文本,但他往往只写上关键词。很多时候,上台之前,他还没想好要说些什么,留些空白,即兴发挥,这是他的习惯。如果提前都准备好了,反而没那么顺畅了。
在家,在酒店,没事的时候,躺在那儿,自个说着玩。没有文本,张口即来。
把相声视为俗文化,郭德纲并不赞同,“应该说是接地气,是通俗,不是庸俗。”郭德纲也不认为相声是讽刺的艺术。“相声不只是讽刺,讽刺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相声对我们来说,是吃饭的手艺,我没有把我拔得那么高。对于观众,就是娱乐的工具,你从中能够悟到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是你的高明,并不是我们强加给你的。” 这么多年,郭德纲对相声的认知从未改变,“如果通过我的电影,受到了一些启发,那我求之不得,但我不能一上来就说教,那就违背了艺术的原则。”
至于什么是艺术。郭德纲有自己的理解,“艺是演员的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单有艺,卖不出去,叫诈骗;没有艺,那是商人。”在他看来,艺和术并不冲突,术并不妨碍艺的纯粹,艺的价值正是通过术来证明的。
大儿子郭麒麟崇拜父亲郭德纲,是晚辈对行业领头羊的崇拜。徒弟岳云鹏一直视师傅郭德纲为自己的偶像,“他的生活状态是你期待的,但一直没达到的。”
而郭德綱本人,似乎一直有“吃不上饭”的职业危机感。“人,得正视自己。”郭德纲说。
节目录制结束,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多,郭德纲凌晨三点去睡觉,第二天上午11点起床,这是他常态的作息时间,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差不多每天都这样,已经很规律了,理顺了就行。”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月20日,下午三点多,郭德纲来到位于五环外的一家录音棚里,夫人王惠带着三岁的小儿子特地来此陪他,郭德纲将在这里为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祖宗十九代》录制宣传曲,一起参与歌曲录制的还有他的大儿子郭麒麟,以及他的徒弟岳云鹏和张云雷。
“民间闲散艺人”一直是郭德纲的自我定位。大儿子郭麒麟认为,那是父亲的自谦。2017年,郭德纲做了导演,“那也是民间闲散导演”,郭德纲用调侃的语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极少看电影,却拍了部电影
《欢乐喜剧人》录制现场,郭德纲的化妆间墙面上贴着“happy birthday”的装饰。“这几天,无论在哪个节目,他们都现场给我推个蛋糕出来,我这糖尿病都快犯了。”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开玩笑。
录制的前一天晚上,1月18日,是郭德纲45岁的生日。“我终于成熟了。”郭德纲叹了一口气说。他坦言,如今过生日,已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我打18岁就这样,我也习惯了,我没有什么可感慨的。”
至于中年危机,他觉得自己也没有遇到。“我的危机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闹了一回,过去就完了。”此后的这些年,他持续着一种“看透了,习惯了,无所谓了”的生活态度。
二十來岁的时候,郭德纲觉得身边的同龄人看着都像小孩,他自己像家长。现在和当年的同学在一起,他觉得大家好像换了身份,那些同学看起来更像家长了。郭德纲想过自己七八十岁时的样子,得到的答案是:也会像现在这样。有人年纪轻轻心先老,郭德纲就属于这一种。
至于45岁之后的人生,郭德纲未曾有过规划和设想,“大衍之数五十,天演四十九,留一线给人争。争到了是运,争不到是命。”他脱口而出。“人不是随遇而安,是随运而安。”他这样总结,计划在他看来是无用的,他不愿为此花费脑力。
郭德纲生日当天,也是德云社的年会,年年如此。这一天,德云社的弟子齐聚北京,“在外漂着的都回来了,大伙热闹热闹。”如果单独为过生日而过生日,他说自己就不过了,理由是:折腾大伙,惊动不起。“我们不需要通过这些事情(过生日)来寻找存在感。”郭德纲的大儿子郭麒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自己从小到大也从来不过生日。
郭德纲曾说,除了说书唱戏说相声之外,其他行业和职位对他都没有诱惑。2017年,他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电影导演。2018年大年初一即将上映的电影《祖宗十九代》是郭德纲首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作品,在他看来,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过去这些年,郭德纲没少在大银幕上出现,均是客串的身份。那些电影无一例外,全部被贴上了“烂片”的标签。对此,郭德纲并无异议。他很坦率,那些他参演的电影,都是三五天的客串演出,进剧组前甚至没看过剧本。说是去拍电影了,但他自己清楚,其实是去交朋友的。
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拍摄《祖宗十九代》以前,他对电影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当你真正把它当作一个产品去做,进入里面,才发现是一个不一样的领域。前期创作阶段,你是一个匠人,到了后期卖片子,你是一个商人。”他说自己享受做匠人,“至少可以自己讲一个故事。”
“季节到了,玉米熟了,到了这个时候,就该干这个事了,以前并没有把这个(拍电影)看得这么重。”郭德纲说。喜剧之外的其他故事类型,他说自己也有兴趣和底气去尝试。而这次选择喜剧,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也是让他最为踏实的选择。
事实上,郭德纲极少看电影,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他最近一次走出家门看电影,是2016年在冯小刚工作室看《我不是潘金莲》。再往前,是2015年参加电影《老炮儿》的首映礼。他印象中,自己已经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他印象中的电影院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学生时代,拿着学校发的电影票,1500人一起看一场电影。现在的电影院变成了什么样子了,他甚至没有概念。
对于电影,郭德纲说自己暂时没有野心。“如果这个电影观众还是觉得是烂片,那看来确实是烂,如果不是,那以前你们确实是冤枉我了。” 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电影终归不会是他的主业,主业一直只会是相声。
“我就是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
郭德纲的徒弟、喜剧明星岳云鹏是电影《祖宗十九代》的主演。对于岳云鹏而言,师傅找他拍戏,不需要征求他的意见,只需要通知他即可。“我其实不太想拍他的戏,压力太大了。在他面前,我没有一点光环。”岳云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于师傅郭德纲,岳云鹏信任,也惧怕。一直如此。
这次拍摄《祖宗十九代》,刚进剧组时,岳云鹏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好,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郭德纲没说什么,也没发脾气,这让岳云鹏更有压力,“我不希望自己掉链子。”他又去读了一遍剧本。
他记得清楚,后来有一场戏,拍完后,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再到后来,他和演员吴秀波对戏,“特别好,特别好,我这次用你,我很大胆,但我没想到你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小岳。”师傅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对于这部电影,我全力以赴,问心无愧,需要我做什么,我做什么。”岳云鹏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
师徒多年,在岳云鹏的印象里,师傅郭德纲对他的口头认可,只有两次。2015年,在北展演出,他是倒数第二个表演,师傅压轴,那次的演出是对传统作品的改编,岳云鹏自己对那次改编很满意。“今天这个活特别好。” 表演结束后,他下台,师傅上台,擦肩的片刻,师傅说了这句话,这算得上岳云鹏在师傅这里得到的最高赞美。 这么多年,郭德纲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创作状态。让人笑比让人哭要难,这是很多喜剧人的共识。郭德纲倒不完全同意。“喜剧悲剧都不容易,让人哭容易,让人好好哭也难。”
身为相声演员,持续逗乐观众是郭德纲的工作。对他来说,这不是什么难题。“还是看天赋,相声演员,没有好与不好一说,就是会与不会。”郭德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德云社每一年招生之际,三千多人报名,最后能留下的只有10个人。他选人,如同老木匠看木料,谁有天赋,什么时候开窍,他见一面,就知道了。“他都笨死了,但是有天赋。”如今,郭德纲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的徒弟、如今的喜剧明星岳云鹏初到德云社时的表现。
当年,整个德云社,除了郭德纲,没有第二个人看好岳云鹏。“也正常,都认可他了,不都明白了嘛。”郭德纲说。岳云鹏私底下也不爱说话,看起来和师傅郭德纲很像,但郭德纲很清楚,岳云鹏的沉默源于自卑,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之前团队也有人建议郭德纲签一些民间段子手,但他拒绝了这种形式,他知道笑料不可能批量生产。“街坊老太太说句话,我就觉得挺好玩的,哥几个喝多了说的话,有时也挺好玩的。每一个人都是段子手。”他说。
一张A4纸上可以写十段相声文本,但他往往只写上关键词。很多时候,上台之前,他还没想好要说些什么,留些空白,即兴发挥,这是他的习惯。如果提前都准备好了,反而没那么顺畅了。
在家,在酒店,没事的时候,躺在那儿,自个说着玩。没有文本,张口即来。
把相声视为俗文化,郭德纲并不赞同,“应该说是接地气,是通俗,不是庸俗。”郭德纲也不认为相声是讽刺的艺术。“相声不只是讽刺,讽刺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相声对我们来说,是吃饭的手艺,我没有把我拔得那么高。对于观众,就是娱乐的工具,你从中能够悟到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是你的高明,并不是我们强加给你的。” 这么多年,郭德纲对相声的认知从未改变,“如果通过我的电影,受到了一些启发,那我求之不得,但我不能一上来就说教,那就违背了艺术的原则。”
至于什么是艺术。郭德纲有自己的理解,“艺是演员的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单有艺,卖不出去,叫诈骗;没有艺,那是商人。”在他看来,艺和术并不冲突,术并不妨碍艺的纯粹,艺的价值正是通过术来证明的。
大儿子郭麒麟崇拜父亲郭德纲,是晚辈对行业领头羊的崇拜。徒弟岳云鹏一直视师傅郭德纲为自己的偶像,“他的生活状态是你期待的,但一直没达到的。”
而郭德綱本人,似乎一直有“吃不上饭”的职业危机感。“人,得正视自己。”郭德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