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优化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科学课程中具有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教法。本文便将从以实验来解释科学知识、以实验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实验来提升学生迁移能力三个方向来讨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以实验优化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素养的教学进程,因为现代社会是以人才竞争为主的新时代,而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便在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在小学阶段,科学是落实科学素养教学的基本课程,也是帮助小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的入门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优化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出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做好准备。传统的“灌输教育”虽然能够让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但是却在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意识科学进步意义等方面无法发挥积极作用,影响了科学素养的落实。所以,教师应以实验来让小学生同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在实验中正确认识科学,形成实事求是、用科学说话的态度。
  一、以实验来解释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都是科学家从现实生活与生活现象中提取的科学规律,展现在小学生眼前的是已经被验证了的科学结论。若直接传授科学知识,可能导致小学生无法透彻理解科学知识。但是,若教师可以实验来进行概念教学,让小学生观察直观的实验现象,则有利于让小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实验规律,找到对应的科学概念,从而使小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
  就如在《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课中,笔者便以生活小实验来组织本课教学,希望小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养殖经历来了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自然环境。笔者提前一个月便鼓励小学生养殖绿豆芽,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环境。根据小学生的养殖经历,笔者将会逐步引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等知识教学。比如,有的小学生所养殖的绿豆芽出现了叶子发黄、成长较慢等问题,笔者会耐心询问这个小学生为绿豆芽所提供的养殖环境,发现这个学生将绿豆芽放在了阴凉处。于是,笔者提出建议,希望他可以将绿豆芽放在阳光下进行养殖。几天之后,这个学生欣喜地说自己所养殖的绿豆芽开始茁壮生长了,而这也可以让小学生明确意识到绿豆芽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直接根据自己的养殖经历掌握了绿豆芽的生长习性。
  二、以实验来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能力之一。以实验来锻炼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最为便捷的一种教学方法。就目前来说,我国小学生动手能力过于低下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小学生“只会理论,不会动手”的学习现状也大大降低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师需要以实验来改变这个教学问题,让小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在“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笔者要求小学生根据教材指导来亲自制作生态瓶,使其通过实验操作来意识到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依存关系。首先,笔者会组织小学生阅读池塘生物环境资料,了解基本的生态系统结构,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视频观察生态瓶的结构与使用方法,根据自己的观察与阅读活动来制作生态瓶。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小学生需结合自己对生态系统与生物链的了解来选择相应的生态瓶,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以大瓶可乐来制作生态瓶,在生态瓶中放入水槽、水、石头、泥与适合在瓶中生存的鱼;有的学生则选择在生态瓶中放入浮游生物、水与鱼等。这些实验方法的可行度较高,笔者会予以肯定,鼓励小学生按照方案来制作生态瓶。
  三、以实验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小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科学问题搬到教室之内,所以需要以实验来模拟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在实验中应用科学知识,以实验操作与实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获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上述“制作一个生态瓶”实验中,笔者鼓励小学生选择陆地上的某个生物链,鼓励他们构建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让他们结合自己所學到的生态系统知识来分析生活问题。有的学生选择了土地、蜂蜜、花;有的学生选择了藤蔓、树木、土地等。再如,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笔者也鼓励小学生利用他们在本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即小学生需自由选择实验对象,根据物体的材质、质量等来记录物体沉浮的表现以及物体沉浮的原理,总结物体发生沉浮的原因与规律。在实验中,小学生会自觉使用控制变量这个科学探究方法,也会利用科学概念来解释实验现象,从而使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科学是让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意识的基本学科,教师应以科学实验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进步,促使科学素养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实与普及。
  【作者单位:南宁市清川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移植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整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在治疗骨科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以课堂、校园、家庭、社会为载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科学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上,不应局限在课堂上,不应局限在科学教师一人身上,科学教学需要拓展,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学生的大
课堂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当教师和学生在这四壁围堵的空间里活动时,有时却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外面无限的世界、古今悠久的时空似乎时时都能汇聚于此,以致这段生活远比某个好玩的地方或节日更富有意义和趣味。这更多的意义从何而来呢?探其究竟,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互动的对话交流中形成了一个“意义场”的缘故。其中,文本提供了创生多种意义的可能,以一种期待视野呼唤多角度、多层次的意义解读和构建。而
一、研究背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课件、投影仪等往往是一种展示型的教学模式,缺少趣味性、互动性。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更加灵活、交互性更强的技术手段为陈旧的多媒体教学理念提供了新的可能。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应用中的具体案例(一)案例背景信息课题名称:《哪杯水热》教材版本: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上册(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首先注重了探究方
一、追尋语文课堂情趣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现在我们的教育有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一是完全重自主,轻师导;另一种是只管教,完全轻视学生的主观意识。这两种错误倾向无疑是无计划、无目的,随生活打滚和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的教育。在常态化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在理性地追求把知识教会,而对于课堂情趣并不作全面的关注,以至于在课堂中经常发生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现象。遇到此现象,多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