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义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诠释法和结构分析法,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归结为包括产业演进理论、产业资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部门理论的理论体系。其次,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探讨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对推进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指导意义。接着,本文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意义上探讨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马克思的产业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揭示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马克思的走向人与自然和解的产业演进理论要求乡村发展生态产业,追求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理论要求利用资本增加土地收益,股份公司有规模优势的产业组织理论要求发展农业股份制企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要求培育新型乡村劳动者,尊重劳动和创造的收入分配理论要求提高乡村劳动者收入,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的产业部门理论要求维护农业基础地位。总而言之,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农村建立适应生态产业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土地托管作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切入点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实践中,供销部门土地托管却遭遇困境.本文以山东省共享县供销部门土地托管为个案,通过构建复合型治理理性框架分析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科层治理理性限定了相关主体的行为边界,政策支持的形式化和供销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职能重叠,是导致供销部门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首要原因.供销部门内部关系并未理顺和协调,导致其开展土地托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这是供销部门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内部原因.县供销社与县级政府、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外部主体的关系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