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野水: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象世界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蔚为大观、十分显要的艺术流派。如果说自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土壤的话:山水诗反映的恰恰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依相生、声气相感、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种亲密关系表现为人类内在于山水诗的自然属性和荒野精神。这里所说的荒野,并非只是一片空间,一个自然的客体,它和中国文化史上的“自然”概念一样,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个美学的范畴,它甚至比“自然”更自然,因为它是原生的、纯粹的、真正的自然而然,这样一种美学精神在山水诗中突出表现为荒山野水的意象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海洋环境恶化、人海关系紧张的现实语境使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进入“蓝色批评”阶段。文章从“蓝色批评”的视角,分析以人本主义、技术“宗教”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荒野”缺失、物种濒危等海洋生态困境的直接关联,探讨新世纪生态语境中“与海共存”的紧迫性。  [关键词]“蓝色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海洋生态困境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