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5-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都有着对学生进行数的认识、数的计算、数的理解教学环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是《课程标准》对数感的描述。数感在我们头脑中出现好像熟悉又陌生。从古至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数。数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灵活的判断,解决复杂的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预测、抽象周围的一切事物。《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就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就是会用量化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而生活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也就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数的概念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感。
  学会“数学地”思考,要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概念的建立不能忽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数感列为重要目标,在于教师在教学概念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实际的倾向。如教学“长度、面积、体积”概念时对1米、1平方米、1立方米的实际长短、大小、多少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了解,充分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现像“一张桌子长1平方米,一台电视机的体积是1平方米,一个大的木箱盖面积是1立方米”的错误。因此,学生经历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概念数学化的过程,不会立刻见效,教师在教学中,在培养数感上必须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让学生对数量有明确的感知。
  二、在教学数与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数感。
  麦金托什指出:数感指的是一个人对数字和运算的一般理解力,以及灵活应用这种理解力的倾向和能力。《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标准》又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所以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师首先出示第一组式题:8×3= 16×3= 32×3= 第二组式题60×4= 180×4= 240×4= 学生通过常规方法计算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途径吗?在这里蕴含了函数思想,感悟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教师再出示一组试题:6×2= 6×20= 6×200= 这时学生计算出结果后仍然是仅仅找到表面现象,还没有形成规律,教师再叫学生小组讨论:由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出20是2的10倍,120是12的10倍,200是2的100倍,1200就是12的100倍。为了便于表述规律同时复习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因数)×2(因数)=12(积),这时点拨学生找找有什么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环节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具体的数和式子,归纳发现数和式子的某些规律,尝到了探究的甜头,让学生对规律有了进一步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信心和价值,是形成良好数感的基础。在教学数学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如教学“数学广角”一课,让学生通过调查弄清全班的学号、座位编排号、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电话号码、地区邮政编码、门牌号的规律和意义,把现实情境和实例紧密结合,并在具体的生活中加以应用、升华,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感。良好的数感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知识。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落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化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四、在教学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感。
  猜测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想像,它能够缩简思维的过程。学生操作时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索创新的乐园。自己去发现、验证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小学生特别乐于接受。如在“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圆柱与圆锥互倒沙子的演示过程,得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之圆柱的体积就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学生还发现了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底和高的倍数关系的情形。所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五、在教学巩固练习阶段过程中让学生训练数感。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练习,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必须以学生平时的数学知识不断积累为前提。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布置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练习题。经常把相异的数学题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对,细心地解题,摸清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在比较中对易混知识的辨析来强化感知、训练数感。
  总之,“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数感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逐步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其他文献
【摘要】问题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概念。通过理论学习,不断精简问题的设计,力求让问题高效,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知识的推导,分析教学片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关键词】情境 探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青海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的边缘地区,是一个地震多发区,这就要求建筑物的设计要考虑它的抗震能力,其中微分方程是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之一,本文秉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设计了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 通解  【Abstract】Qinghai is located in the margina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0-01
【摘要】数学是一门跟生活很贴近的学科,在教学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学过程,偏重于教学中的教的部分,对学生是如何学的,对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提及很少。新课改要求,现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包括教学的方法,还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下面,针对本人从教的实际过程中,总结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观念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4-02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数学)课程改革,国外大量的数学教学理论的引进,给我国的数学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高中数学教学在方针政策、基本理念、基本原则、课程内容、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经历了一次巨大洗礼。但是,在肯定所取得的卓越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仍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建设高效的学习小组,科学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还需要老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评价。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指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
【摘要】在教改的逐步深入下,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将计算思维理念融入其中,在能够为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本文就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实现计算思维的有效运行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思维 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