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第一,要重视诵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把握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诵读是感悟语言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才有可能记住其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朱自清说过:对于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抑或是诗歌,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诵读能让他们更自主有效地理解感悟课文。如我教《最后一课》就
先让学生自由读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的内容,然后提问。
问:读时的语速应怎样才好呢?
生1:应为较慢,低沉的语速。
问:为什么?
生2:因为这时韩麦尔先生的心情是沉痛,难过的。
然后我请学生们又以低沉,缓慢的语速来读一遍,这时有一学生提出看法:“老师,‘法兰西万岁!’那里用低沉来读的话不恰当。”结果大家思考、试读后也发现了问题。我趁机问:“那应用什么语调呢?”讨论后得出应用激昂的语调。这时再请学生们自由读并体会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问:这些内容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情感?
生: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已读懂文本,也就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分析了。其实,在文言文和诗歌教学中诵读更是不可少的。在诵读中能把握句子的节奏,理解句意甚至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读准节奏后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便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第二,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实现师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把对学生的教变成一种引导学生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那学生也只有被牵着走,他们的学就只能是机械的记忆,根本不能融入课文中,也读不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分析“我”站在悬崖上的心情时,我没有直接说出“我”的恐慌、害怕,甚至绝望的心情,而是问学生“当你遇到险境,又没有别人来帮助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体验去感受文中“我”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大都是害怕,慌张,恐惧,绝望,这样很快就得出课文中“我”当时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分组来探讨“我又是如何得以脱离险境的?”
学生讨论后得出:好友领爸爸来救“我”;爸爸鼓励并教“我”慢慢地走下来;爸爸教“我”一步又一步地下来而不要总想着距离地面有多远。
我又发问:通过这一经历,作者有什么感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以文本为依托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流,终于体会出:面对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一步一步地解决,就能克服困难。一节课下来,学生还兴趣盎然,也学有所得。
第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但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忽视了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就不大。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教师要注意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要默读,要眼脑同步,要善于抓取最重要的信息,要重视积累,增强语感,要注意循序渐进。经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
1.提要钩玄法可以浏览筛选,看文章的开头段,再看每段的第一句或中心句,最后看结尾段。这较适合于篇幅长的文章。也可采用关键词提取法。如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提取“乐园”一词来概括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也体现了他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社戏》中的“乐土”,《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晴”也可用提取法。
2.问题提示寻读法即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理解文本。如教《背影》可以出示问题:这“背影”是谁的?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次?这背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形成阅读定势:题目——文章大意——文章最能打动、吸引自己的部分——自己从文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和启发。用这样的步骤来阅读,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感悟文章。
第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有位老师说过:“教师如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好阅读,乐阅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他们的阅读感受只要不背离文本就应多给予肯定,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过多地硬性强调一致。有了兴趣之后,面对文本学生才“读得进”,并在此基础上“悟得出”。
第五,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抓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管每一册教材都推荐有一部分的课外阅读,但那还不能很好地贴近所授的课文。如上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最好找他写的另外的散文比如写秋天的水的那篇来训练。学了《木兰诗》后可以选《孔雀东南飞》来阅读,争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可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如什么情况用浏览,什么时候用精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从而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
其实,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语感是阅读成功的前提,而良好语感的养成,则要从诵读和自悟开始。不仅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这样才会有不断出彩的阅读教学!
(责任编辑 刘宇帆)
第一,要重视诵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把握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诵读是感悟语言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才有可能记住其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朱自清说过:对于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抑或是诗歌,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诵读能让他们更自主有效地理解感悟课文。如我教《最后一课》就
先让学生自由读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的内容,然后提问。
问:读时的语速应怎样才好呢?
生1:应为较慢,低沉的语速。
问:为什么?
生2:因为这时韩麦尔先生的心情是沉痛,难过的。
然后我请学生们又以低沉,缓慢的语速来读一遍,这时有一学生提出看法:“老师,‘法兰西万岁!’那里用低沉来读的话不恰当。”结果大家思考、试读后也发现了问题。我趁机问:“那应用什么语调呢?”讨论后得出应用激昂的语调。这时再请学生们自由读并体会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问:这些内容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情感?
生: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已读懂文本,也就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分析了。其实,在文言文和诗歌教学中诵读更是不可少的。在诵读中能把握句子的节奏,理解句意甚至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读准节奏后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便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第二,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实现师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把对学生的教变成一种引导学生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那学生也只有被牵着走,他们的学就只能是机械的记忆,根本不能融入课文中,也读不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分析“我”站在悬崖上的心情时,我没有直接说出“我”的恐慌、害怕,甚至绝望的心情,而是问学生“当你遇到险境,又没有别人来帮助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体验去感受文中“我”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大都是害怕,慌张,恐惧,绝望,这样很快就得出课文中“我”当时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分组来探讨“我又是如何得以脱离险境的?”
学生讨论后得出:好友领爸爸来救“我”;爸爸鼓励并教“我”慢慢地走下来;爸爸教“我”一步又一步地下来而不要总想着距离地面有多远。
我又发问:通过这一经历,作者有什么感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以文本为依托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流,终于体会出:面对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一步一步地解决,就能克服困难。一节课下来,学生还兴趣盎然,也学有所得。
第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但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忽视了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就不大。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教师要注意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要默读,要眼脑同步,要善于抓取最重要的信息,要重视积累,增强语感,要注意循序渐进。经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
1.提要钩玄法可以浏览筛选,看文章的开头段,再看每段的第一句或中心句,最后看结尾段。这较适合于篇幅长的文章。也可采用关键词提取法。如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提取“乐园”一词来概括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也体现了他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社戏》中的“乐土”,《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晴”也可用提取法。
2.问题提示寻读法即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理解文本。如教《背影》可以出示问题:这“背影”是谁的?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次?这背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形成阅读定势:题目——文章大意——文章最能打动、吸引自己的部分——自己从文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和启发。用这样的步骤来阅读,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感悟文章。
第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有位老师说过:“教师如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好阅读,乐阅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他们的阅读感受只要不背离文本就应多给予肯定,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过多地硬性强调一致。有了兴趣之后,面对文本学生才“读得进”,并在此基础上“悟得出”。
第五,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抓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管每一册教材都推荐有一部分的课外阅读,但那还不能很好地贴近所授的课文。如上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最好找他写的另外的散文比如写秋天的水的那篇来训练。学了《木兰诗》后可以选《孔雀东南飞》来阅读,争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可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如什么情况用浏览,什么时候用精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从而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
其实,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语感是阅读成功的前提,而良好语感的养成,则要从诵读和自悟开始。不仅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这样才会有不断出彩的阅读教学!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