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革下 “信息素养” 的重新定位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拟对信息素养做新的定位。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问题解决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养培养成为引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指针。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诸多素养,如“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技术素养”,也包括“信息素养”等。本文拟不对“素养”这一概念做过多分析,而是要对信息素养做新的定位。
  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
  最初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几乎都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其内涵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的整个处理的流程。实际上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日常的人,而不是背离生活的人,培养信息素养也要在日常生活实习中,为日常生活学习服务。
  当然,可以肯定地说,信息素养也缺不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基石。然而,把信息素养单纯等同于信息处理能力,是计算机教育时代一些思维习惯的继续,不仅理论上有其严重的“技术论”局限,更主要的是会造成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新的误区。
  二、从心理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
  随着信息技术人性化改革的浪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象牙塔,也不是只被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的发展也需要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而言,只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价值。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了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
  从信息问题解决的观点研究信息素养,显然比只从信息处理过程研究信息素养上升了一个台阶。首先,它并没有全盘否定信息处理过程,而是把它融入到信息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其次,使得游离于日常生活的信息技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被赋予其起码的社会意义。从问题解决出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生也可以间接乃至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
  三、从社会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或已经关涉到信息交流问题,把信息交流作为突出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研究。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体主义的将个体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观。
  把信息交流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融入到信息处理与信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宽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并且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局限于个体活动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进入到群体活动中来。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带有了社会性、互动性,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升了信息技术教育,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真正的信息时代的教育活动。信息交流不仅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技术与技巧,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化,在中小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到这一层面,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观念层面的东西,因为不涉及最深层的意识,极易使得前面所谈的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等都流于形式,同样容易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入新的误区。因此,充分认识信息交流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入理解信息交流的内在涵义,把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信息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定位“信息素养”,井将其科学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
  四、从文化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
  在文化学的意义上重新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鲜明的事实被揭示出来: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摆脱了单纯技能训练的巢臼,从形态到内涵都实现了本质的升华,走向了文化素养的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所指称的信息文化,并不是孤立于技术、孤立于各种信息活动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不是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塑造。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基于当前的状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特别要处理好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小学、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新课程标准与《纲要》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关系等。总的指导思想是,要靠信息技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建立,要根据信息素养的结构,打通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关系,建立内生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建立外生态;把个人与社会、学习与生活整合起来,内外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我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智育,还要靠美育。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一、加强美育,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摘 要]担任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着诸多说不完的故事。它就象老和尚的木鱼:多,多,多······。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一个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那一点一滴的琐碎,大多都随时间的流逝慢慢模糊,有的甚或淡忘。但有一件事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关键词]诸多、伟大、琐碎、鹅卵石、孔子、单亲、细致耐心、点滴渗透、惊喜的收获、无计可施、班干部、师爱、灵魂、美好的未来  太阳最伟大的地方并不只是带来光明
[摘 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日益受到高校辅导员的重视。本文通过心理咨询案例将两者有机结合,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亦日趋多元化,同时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也在所难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都能成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浅谈如下:  一、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
[摘 要]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合作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高中物理  一、研究背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摘 要]新课改提倡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作文课的教学不能只把目光注视在课内,课外的勤读书、细观察、强化口语训练、多写多练、多鼓励也应该是提高写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少教 多学 读书 多练 鼓励  一、勤读书,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书使人身心愉悦。在知识的海洋,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所以,对于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摘 要]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实现有效的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在于激发学生的有效活动才能有效,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鲜活而有生机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呢,我结合数学概念,定义,还有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谈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数学好玩 情境创设 存在问题 思考 建议 玩中学习 鲜活有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