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海》一课当学生领悟到赶海的乐趣后,便进入了第四自然段(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个理念,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闭眼,听老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随着文字内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面对此时的大海,你想说什么?”这样的设计,旨在师生间通过以文本为中介进行平等对话,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在这样的碰撞中,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乐趣后感悟大海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果然,配乐朗诵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要求表达此时的心情。
“我看到远处的大海,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之间,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真美!”随着张世文的话音落下,举手的同学几乎有一半把手放下了,应该是他们的答案差不多吧!
“面对这么美的大海,我想说:‘大海,我爱你!’”王磊的话刚讲完,又一阵手放下和叹息的声音响起,我知道,这些同学心里在惋惜心中的答案被王磊抢先说出来了。
“赶海的人收获一定很大,他们满载而归,一定很开心。”林童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引来大家的赞同声。
“生活在大海边的动物一定很幸福,看,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呢!”王忠杰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沉思着,希望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突然,一只手高高地举起,“袁大伟!”我话音刚落,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用一句诗来表达我的心情。”我心中一阵惊奇,三年级的孩子会作诗?不过,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他摇头吟道:“落霞与海鸥齐飞!”全班一片哗然,自发地为他鼓起掌来,我一阵激动,你看他引用得多好,改动得多好,吟诵得多好,说明前面《少年王勃》一课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经典名句他领悟透了其内涵,同时又能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于改动经典名句,从而把别人的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激动之余,冷静思考,觉得该抓住这一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对名句修改,用在恰当之处,不是更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吗?我看着全班同学,“大家能把下半句改动一下,用在这里吗?”很多同学举起了手。“海水共长天一色!”沈成真大声说道。学生们都点点头,没有表示什么异议。我让全班齐声吟诵这句诗“落霞与海鸥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
话音刚落,班上一位平时内向,不愿回答问题的男生举手了。“李扬!”我喊道。“我觉得这句诗改一个字,效果会更好!”我很诧异,点头示意他继续往下说,“把‘海’改为‘群’,应该是‘落霞与群鸥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因为大海让海鸥生活幸福,自由自在,一定会有很多很多海鸥生活在大海边,同时,从书中的插图我们可以看出海鸥确实很多,所以用‘群’字更能表现海鸥的数量多,能看出大海养育了很多动物,是动物们的故乡。”我情不自禁地一边鼓掌,一边说道:“真是我们的‘一字之师’呀!”全班学生有的鼓掌,有的面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在掌声中,在崇拜的目光中笑着坐下了。
班上的气氛更热烈了,大家在大声议论着。这时,又一位同学举手。“林童!”我示意她说话,“我想把‘海水’改成‘碧水’!你们看,蓝蓝的海水一望无边,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群海鸥晚餐后展翅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似乎是在散步,灿烂的晚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样的景色是不是更美?”我赞赏地点点头,“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全班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们共同作的这句诗吧!”“落霞与群鸥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小脑袋摇晃着,有的同学甚至闭上了眼睛品味着。看来,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大海的美,热爱大海的那份感情更真实,更热烈了。吟诵结束后,我对大家说:“你们看,我们班有这么多小诗人,原来作诗也不难,我们也会作诗了!”大家都开心地笑了。在我的鼓励下,接下来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课后,我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课堂的话语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平等、愉快地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流,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教师应该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这种角色使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树立了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姿态,师生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课堂对话才会出现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同时,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每个学生阅读中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必须抱乐于接纳的态度,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抹杀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教师应努力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探索、实践,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化的发现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成功感,学会了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优势,让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找到了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方向和途径。后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本班孩子在他们亲历的实践中,获得了认识,形成了情感,产生了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很多教者“迷路”了,我也曾迷茫过。不过,实践摸索,让我知道:新课程标准是指南针,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实践是明灯所需的灯油,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另外,教师更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那是我们前进中披荆斩棘的利剑……只有通过努力,让剑更利,让灯更亮,执着地向前进,我们就会走出迷茫,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一片新的天地。
“我看到远处的大海,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之间,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真美!”随着张世文的话音落下,举手的同学几乎有一半把手放下了,应该是他们的答案差不多吧!
“面对这么美的大海,我想说:‘大海,我爱你!’”王磊的话刚讲完,又一阵手放下和叹息的声音响起,我知道,这些同学心里在惋惜心中的答案被王磊抢先说出来了。
“赶海的人收获一定很大,他们满载而归,一定很开心。”林童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引来大家的赞同声。
“生活在大海边的动物一定很幸福,看,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呢!”王忠杰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沉思着,希望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突然,一只手高高地举起,“袁大伟!”我话音刚落,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用一句诗来表达我的心情。”我心中一阵惊奇,三年级的孩子会作诗?不过,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他摇头吟道:“落霞与海鸥齐飞!”全班一片哗然,自发地为他鼓起掌来,我一阵激动,你看他引用得多好,改动得多好,吟诵得多好,说明前面《少年王勃》一课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经典名句他领悟透了其内涵,同时又能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于改动经典名句,从而把别人的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激动之余,冷静思考,觉得该抓住这一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对名句修改,用在恰当之处,不是更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吗?我看着全班同学,“大家能把下半句改动一下,用在这里吗?”很多同学举起了手。“海水共长天一色!”沈成真大声说道。学生们都点点头,没有表示什么异议。我让全班齐声吟诵这句诗“落霞与海鸥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
话音刚落,班上一位平时内向,不愿回答问题的男生举手了。“李扬!”我喊道。“我觉得这句诗改一个字,效果会更好!”我很诧异,点头示意他继续往下说,“把‘海’改为‘群’,应该是‘落霞与群鸥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因为大海让海鸥生活幸福,自由自在,一定会有很多很多海鸥生活在大海边,同时,从书中的插图我们可以看出海鸥确实很多,所以用‘群’字更能表现海鸥的数量多,能看出大海养育了很多动物,是动物们的故乡。”我情不自禁地一边鼓掌,一边说道:“真是我们的‘一字之师’呀!”全班学生有的鼓掌,有的面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在掌声中,在崇拜的目光中笑着坐下了。
班上的气氛更热烈了,大家在大声议论着。这时,又一位同学举手。“林童!”我示意她说话,“我想把‘海水’改成‘碧水’!你们看,蓝蓝的海水一望无边,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群海鸥晚餐后展翅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似乎是在散步,灿烂的晚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样的景色是不是更美?”我赞赏地点点头,“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全班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们共同作的这句诗吧!”“落霞与群鸥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小脑袋摇晃着,有的同学甚至闭上了眼睛品味着。看来,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大海的美,热爱大海的那份感情更真实,更热烈了。吟诵结束后,我对大家说:“你们看,我们班有这么多小诗人,原来作诗也不难,我们也会作诗了!”大家都开心地笑了。在我的鼓励下,接下来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课后,我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课堂的话语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平等、愉快地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流,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教师应该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这种角色使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树立了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姿态,师生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课堂对话才会出现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同时,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每个学生阅读中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必须抱乐于接纳的态度,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抹杀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教师应努力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探索、实践,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化的发现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成功感,学会了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优势,让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找到了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方向和途径。后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本班孩子在他们亲历的实践中,获得了认识,形成了情感,产生了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很多教者“迷路”了,我也曾迷茫过。不过,实践摸索,让我知道:新课程标准是指南针,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实践是明灯所需的灯油,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另外,教师更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那是我们前进中披荆斩棘的利剑……只有通过努力,让剑更利,让灯更亮,执着地向前进,我们就会走出迷茫,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