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制定与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其评价可以说是依照课程目标,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来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工作。以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体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为主的体育学习评价,是评价系统中重要的一面。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我们在其指导下开展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的设计和运用,笔者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健康”的观念纳入评价范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本身就是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健康的思想是通过学生对运动、健康和对安全的理解以及合理的运动实践,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并自觉投入锻炼。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更突出“健康行动”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评价过程中应贯彻“身心统一”的观念。
二、学生的特长纳入评价指标
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育爱好,篮球、足球、武术、体操等。这些不同的项目很难用同一个指标来评判,更不可能用分数来衡量一个100米跑13秒的学生和另一个太极拳打得很好的学生在体质上的好坏,但从健康角度来看,不同的练习形式都能达到趋于相同的锻炼价值。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学生在这些项目上就存在喜欢和不喜欢、擅长和不擅长,因此,评定出来的分数就失去了公正性。
如果将学生的特长纳入评价指标,将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更有助于他们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并会借助自己喜欢的这些运动来促进身心健康,更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三、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评价标准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同年龄的学生可能因为遗传、发育等原因造成了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不同。有些学生主观上很努力,锻炼也很刻苦,但在考核时却总是赶不上那些先天条件优越而无须付出太多努力的学生。这种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模式,忽略了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应更多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育情况,参照国家统一的评价指标,适当调整体育学习评价标准。
四、学生的体育素养纳入评价范围
体育与健康素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关注,体育课程在注重运动技能的同时,将逐步加大对健康知识传授的重视。学校体育应通过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懂得基础的健康知识;了解一般的体育常识和一般的运动竞赛规则;学会欣赏体育美;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兴趣并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能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对于学生的这些综合表现,体育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其纳入评定的内容之一,有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提高。
五、学生的体质测定结果纳入评价范围
运动是为了促进体质的提高,体质测定应包括体力诊断和运动能力两方面。其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即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平衡等作为基本的评定内容,同时对50米、跳远、投掷等运动项目进行测试,然后综合测试结果对学生的体质进行分析。将体质测定纳入评价内容是促进学生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达到“健康第一”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的结果可以对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进行相应的变动,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具体标准。与此同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要求,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时要能综合考虑。
(责编侯艳星)
一、“健康”的观念纳入评价范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本身就是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健康的思想是通过学生对运动、健康和对安全的理解以及合理的运动实践,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并自觉投入锻炼。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更突出“健康行动”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评价过程中应贯彻“身心统一”的观念。
二、学生的特长纳入评价指标
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育爱好,篮球、足球、武术、体操等。这些不同的项目很难用同一个指标来评判,更不可能用分数来衡量一个100米跑13秒的学生和另一个太极拳打得很好的学生在体质上的好坏,但从健康角度来看,不同的练习形式都能达到趋于相同的锻炼价值。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学生在这些项目上就存在喜欢和不喜欢、擅长和不擅长,因此,评定出来的分数就失去了公正性。
如果将学生的特长纳入评价指标,将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更有助于他们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并会借助自己喜欢的这些运动来促进身心健康,更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三、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评价标准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同年龄的学生可能因为遗传、发育等原因造成了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不同。有些学生主观上很努力,锻炼也很刻苦,但在考核时却总是赶不上那些先天条件优越而无须付出太多努力的学生。这种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模式,忽略了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应更多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育情况,参照国家统一的评价指标,适当调整体育学习评价标准。
四、学生的体育素养纳入评价范围
体育与健康素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关注,体育课程在注重运动技能的同时,将逐步加大对健康知识传授的重视。学校体育应通过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懂得基础的健康知识;了解一般的体育常识和一般的运动竞赛规则;学会欣赏体育美;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兴趣并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能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对于学生的这些综合表现,体育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其纳入评定的内容之一,有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提高。
五、学生的体质测定结果纳入评价范围
运动是为了促进体质的提高,体质测定应包括体力诊断和运动能力两方面。其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即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平衡等作为基本的评定内容,同时对50米、跳远、投掷等运动项目进行测试,然后综合测试结果对学生的体质进行分析。将体质测定纳入评价内容是促进学生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达到“健康第一”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的结果可以对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进行相应的变动,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具体标准。与此同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要求,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时要能综合考虑。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