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ngson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对于中国经济应该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怎么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7.7%、7.7%、7.3%、6.9%、6.7%……这是2012年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这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过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这第四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系统阐述。
  新常态带来新速度、新方式、新结构、新动力: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一句话,中国经济系统内部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为什么会有速度变化?
  因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按照经济学原理,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一时也难以大幅提高。
  因为,总量和基数变大后“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不可能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
  还因为,资源环境“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為什么会有结构优化?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为什么会有动力转换?
  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今天,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中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从简单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其间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常态下,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聚焦当下,尽管企业经营分化加剧,但过剩产能出清加快,新兴业态兴起,市场活力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尽管就业仍有结构性压力,但总体依然稳定;尽管部分地区和领域财政金融风险累积,但不会发生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但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经过调整后,中国经济将进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
  “怎么想”?脑中要有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先导,理念如同大脑,指挥着脚往哪儿迈、劲往哪儿使。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今天,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理念也必须更新。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经济新方位标定了前行航向。
  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常态下,“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亟需寻求新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更重要,防止“木桶效应”更迫切。协调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亟需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新常态下,要调动所有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就要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新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失衡失重,绿色发展才能避免环境透支,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共享发展才能避免社会动荡。五大发展理念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回答的是新常态下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着眼的是新方位上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理念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如果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蓝图再清晰、方向再明确,也难以把新理念转化为新成效。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需要激发新状态。
  首先,新状态,要敢担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其次,新状态,要有定力。“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第三,新状态,还要会作为。“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供給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为何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更多将目光对准“供给侧”?
  从速度维度看——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正如外媒所说的那样:“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划清了界线。”
  从结构维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从动力维度看——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由于一个个市场主体的集合构成供给侧,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五大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火热的“四则运算”中。
  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减”出新空间。宏观政策“稳”的同时,产业政策要“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坚定地去是为了更好地进。2016年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已成定局。产能减了,利润增了。煤炭业利润涨了一倍,钢铁业扭亏为盈,摆脱了“卖煤球不如卖土豆,钢价跌成白菜价”的苦日子,打了一场“翻身仗”。
  瞄准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就业援助、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社会政策托底,保障去产能不影响饭碗,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使用、产业扶贫长短结合……脱贫攻坚补短板,确保贫困老乡同步奔小康。
  瞄准创新做乘法,“乘”出新动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生活更智能,工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让产业更智慧……新技术引爆新产业,新模式缔造新业态。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瞄准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微观政策要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日益宽松,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401万户,同比增长27%。改革政策要实,减轻企业税费等成本负担,释放减税红利。
  辨识洋流,认识新常态;扬起风帆,明确新理念;开足马力,投身新实践。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新方位上,中国经济航船正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智慧的不断发挥,中国智慧的表达方式即中国话语也亟须建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一个成功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政治核心作用不强,党群干群关系有待改善,
新官不理“旧账”的陋习,曾在旧官场上大行其道,即使在今日政壇上,也有一定市场——少数刚到异地履新的新官,总想另辟蹊径,另起炉灶,所谓“书记一动,水利重弄”的说法,便是民间对此现象的形象描绘。这些新官,对前任领导群体的政治“遗产”,多持冷淡、观望甚至否定态度,尤其对负面资产更是避而远之。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较为复杂,但无非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求新求变。新官思想解放、意识超前,思路不落窠臼,不想
摘 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文认为,对于文化自信,要摆脱一些思想上的误区,充分理解和认识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和战略意蕴。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是文化自觉,基本态度是开放包容,基本方法是创新发展。进入新时代,更要克服挑战,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华文化的整体气概、提升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家风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深厚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家庭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厚重感,闪烁着文明的印记与时代的光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对家庭、家风、家教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围绕家风建设发表的讲话,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认真梳理与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涵养优良的
摘 要: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范畴,并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具有“统领性”作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在现实实践中,应从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纪律等方面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顺利推进。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伟大工程;中央权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我国由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立国的创新性轨道上转变。经济动力由过去资源消耗、劳动数量增加的要素数量增长,变为要素资源配置合理、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内生增长。经济动力的改变必然涉及多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国家需从宏观层面把握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方向,使得经济动力的改变真正能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起点,再次创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