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到现实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每个人与每个事物,都要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和面对,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这让我不禁想起曾看过的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讲述了一所专门收容“问题少年”的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校长很严厉,一直采用粗暴高压的手段来“治理”这些学生,却总是适得其反,这一切因为马修老师的到来才得以改变。马修老师从来不用高压手段来“修理”学生,而是温和地给予每个学生理解与帮助,关心每个学生的衣食起居,并且耐心地去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在影片的后期,马修老师发现了学生们各自的音乐才能,组建了合唱班,让这些所谓的“问题少年”呈现出他们所该呈现的面貌,也最终让他们的人生走上了正轨。
  细细对比影片中校长和马修老师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种是强制性的高压,一种是温和性的关爱,各自对学生的影响,优劣一目了然。
  电影是现实的投影,这部电影中教育理念的冲突同样存在于我国的教育现状之中。这两种理念的冲突看似是各自据理,其实不然。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会思考一下关于教育的意义。在素质教育提倡多年的今天,关于教育的意义,“心智第一”已成为社会与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使用强制性的高压手段来“教育”学生,也许学业上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由外而内地强行扭转了学生的人格。“强行扭转”让人心生不安,因为没有任何人有权力主导他人的人格。
  学生的人格完整比学业优秀更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不应该只是“学业工程师”,更应该是“心灵工程师”,走进学生的内心,尊重他们那种多元化的人格,并引导他们完善自身,而不是强行扭转成一个模子的“工业化产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生大业,人格为基。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县芳溪镇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xb@126.com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文学与影视有很多共通之处,如贯穿作品的情节、表达情感的目的等,同时二者在形成机制、受众群体方面的差异也不应忽视。霍建起的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电影
如何来激励教师一直是教育领导者们的研究课题和困扰他们的问题。基于需求理论赏识教师,建立综合公平、公正评价机制,发挥领导艺术,不断对教师告诫,这些组合式激励措施是提高
她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漂亮、活泼,她爱孩子,爱教育,她和那些幼小的孩童在一起嬉戏,她就会感觉快乐无比,自己也变得纯净、清澈。  那天,我见到她的脖子上挂着一根塑料项链,制作粗糙,有些疑惑。她见我欲言又止,笑着对我说:“这根项链,很珍贵呢!”  她向我娓娓道来,她班里的学生有一个习惯,每个小同学过生日了,大家都会一起为他庆贺,这是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孩子们也很喜欢那种浓浓的气氛,倍感喜悦。那天,不
期刊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他运用了一些列的象征手法以突显小说主题。绿色、白色、黄色和灰色是小说中最为鲜明的颜色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篇通讯——《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十四岁的我第一次意识到:生活,不仅仅是简单地活着,更是一种责任。  这篇通讯是这样的:一位公交车司机在工作途中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车、乘客和行人的安全。做完这三件事,他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
期刊
她的世界里,似乎在下著一场不能终结的雪。  ——题记  没有温度的日光,失却声线的喧嚣。她静静地坐在一旁,看到她的那一刹那,就想和她为友。  可是,不久,天空似乎换了一种色彩,墨黑,墨黑的。与此同时,我认识了另外一个她。她开始穿着前卫的服饰,带着哈韩的帽子,耳间星星点点,有时遇到几件不随人愿的小事,她竟然可以和对方拳脚相向,她的身边圈起了纠缠,我束手,想独自走远。  记忆最深的还是那天下午放学,社
期刊
一阵寒风吹过,落叶飘飞,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今年的冬季似乎比往年来得早,气温骤降。  转眼间,妈妈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七个多月了!我常常翘首仰望苍穹,从心里发出无数遍的呼唤——我亲爱的妈妈,你在天国可好?你是否能看到我的身影?你能听见女儿对你深情的呼唤吗?  记得去年的那个冬天,已步入中年的你,被医院诊断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你的记忆力明显衰退,有时说话语无伦次,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冷暖,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