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能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普遍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山东省农广校开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在10个市、19所县级分校招生1268人,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班试点工作取得进展。
  一、开展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山东省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开办涉农专业,采取“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根据当地学生需求制定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新路子。为确保教学质量,促进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专门成立了中等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开展教学研究交流和指导教学实践。经过一年的办学实践,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1. 硬件设施有所改善,办学条件更加规范
  山东省农广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实行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严把办学关。同时各级分校也加强了软硬件设施建设,使办学条件更加规范。如学校备配图书阅览室,具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2. 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要求,结合职业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省农广校及时制订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考务管理制度及安全规定》和《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全日制办学督导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使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3. 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结合职业农民学习的实际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师资配备以及考务管理等教学工作关键环节,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保证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
  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存在保障机制欠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够强、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发挥优势,满足农民需求,办好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对策和建议
  当前,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而农村每年会出现大量因无法升入高中而回家待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帮不上家长的忙,就成了家里的负担,有的孩子甚至游手好闲慢慢学坏。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广校的职责。这也说明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的市场很大。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助中职学生学杂费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教育基金和贫困补助机制,从源头上缓解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为中职学生生源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面对这样的历史发展机遇,办好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继续抓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教学管理促使各分校提高对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视程度。努力形成以教学促进建设,以建设完善教学的理想局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达到“教师愿意教,学生喜欢学”的和谐教学状态。在办学定位上,坚持开放办学,立足农村,面向乡镇,紧贴产业结构,服务农村经济;教学改革上,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对准产业设专业,对准职业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市场育人才。把农广校办成农民自己的学校,办成最适合农村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
  2. 创新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
  重点加强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远程教育和体系健全的优势,把现代方式与传统方式有机衔接起来,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技能性培训与系统性教育结合,从整体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真正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注重选拔优秀学员,将其重点培养成为致富典型、专业大户,通过典型引路、大户带动,吸引更多农民参加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下沉办学重心,不仅把中等职业教育直接办到农村去,搬到农民家门口,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还要把教学班办进企业,办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大范围地方便农民学习。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按农时季节、主要生产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并加强跟踪服务,这样把理论、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独具农广校特色的、系统的教育模式。
  3. 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学员的实际水平,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大胆探索,反复实践,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组织、跟踪服务等环节综合起来考虑,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运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讲求教材的实用性,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更新教学手段,逐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让农民能够随时学习。
  4. 创新队伍建设
  聘用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建设一支稳定的,既精于理论讲解,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农广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5. 创新管理制度
  面对新的办学方式,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在深入学习研究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加快完善农广校全日制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适合农广校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考务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指导性意见等,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推进学校招生、学籍、教学、资助、免费、评估等各个环节管理的规范化,形成一套适合职业农民学习的、具有农广校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
  6.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为目标,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载体,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逐步建成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学习平台,初步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样化、网络化、开放式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体系。
  8. 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全面统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方争取政策支持。一方面要用好用足国家助学政策和农科专业免费政策;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宣传,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并积极争取地方政策和项目,力争有更大突破。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鹿淑梅 赵立波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带有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设计带有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16例,将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切取皮瓣大小为12.0 cm×8.0 cm~13.5 cm×27.0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14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2例,进行探查再吻合,1例仅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后即迅速跃升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上海通过与各口岸间的外贸埠际转运,将其外贸影响辐射至大半个中国,显示出其全国外贸中心的地位
从一种沉浸与游离的时间体验美学看,备受本雅明推崇的三位现代主义作家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和卡夫卡,其创作风格实际代表了震惊的现在、回忆的过去和绝望的将来三种不同的体验
20世纪70年代,对含碳量很高的钢的研究引发了对古代大马士革钢和其他古代钢研究,这种古代钢蕴涵的文化发展了高碳钢的制备技术。在与此相关的研究中,为提高韧性而设计的现代
当代最负盛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塑造了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形象:伊娃、玛德琳和明娜。贝娄在三个创作时期对这三个女性形象的不同塑造正是世界女权运动发展阶段的真实写
作为一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其实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有直接的,比如演电影;有间接的,比如给拍电影当顾问;也有迂曲的,比如帮助高等艺术教育.侯宝林先生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