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试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校2011级三年制护理大专生两个班级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为对照组,2班为试验组。在妇产科护理试验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试验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实验课。比较两组学生护理技术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在护理技术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自我学习收获及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结论 在妇产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 案例教学 试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妇产科护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专业能力即运用所学的妇产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方法能力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三是社会能力即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把学习内容设置到各种各样的临床案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摸索、学习处理各种临床实际问题,从而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及科学决策能力[1]。为此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妇产科护理的实际教学中,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1级护理大专生两个班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45名学生为对照组,2班47名学生为实验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智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试验教学法,实验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
1.2.1 传统试验教学法:教师针对上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对试验内容进行示教,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
1.2.2 案例教学法:①将学生随机分为7个小组,教师遴选临床较为典型的案例并为每组设置1~2个问题,将案例及每组的学习计划提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合作完成本组任务。②上课时教师对试验内容进行示教。③每组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案例及实验内容,并在模拟的过程中展示出本组设置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④教师组织小组学生对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现场指导做出总结。⑤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完成试验报告。
1.2.3评价方法 采用统一组织的技能操作考试评定学生的护理技术操作成绩,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给出成绩;根据教学目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由教师统一发放,并现场回收。
1.2.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成绩 对照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86±3.72)分,实验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92±3.31)分,两组数据经比较 =3.49,P<0.05;对照组护理技术操作成绩(82±4.09)分,实验组护理技术操作成绩(93±3.17)分,两组数据经比较 =11.58,P<0.05。
2.2 学生评价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 讨论
妇产科护理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临床护理课程,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将知识和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单纯机械的练习并完成操作,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同时在临床实习时不能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护理患者[3]。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妇产科护理实验课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准备问题及实施情景模拟,其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学生护理技术操作成绩及实验报告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认真的对待实验课,在实施护理操作时不再是机械的面对模型,而是考虑到以人为本,学会对问题进行评判性思维,不但会考虑到现存的问题还会考虑到潜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将整体护理的理念渗入到了学生的心中。
本研究表明在妇产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情景模拟及教师的总结,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每一步护理操作的意义及方法,对妇产科复杂多变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操作,并注意在操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妇产科护理的实验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春慧,孙霞,朱庆华.多种案例应用形式相结合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8-19.
[2] 王小云,刘格,叶润英.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6):55-58.
[3] 林丹.护生在妇产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9(3):832-833.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 案例教学 试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妇产科护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专业能力即运用所学的妇产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方法能力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三是社会能力即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把学习内容设置到各种各样的临床案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摸索、学习处理各种临床实际问题,从而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及科学决策能力[1]。为此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妇产科护理的实际教学中,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1级护理大专生两个班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45名学生为对照组,2班47名学生为实验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智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试验教学法,实验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
1.2.1 传统试验教学法:教师针对上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对试验内容进行示教,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
1.2.2 案例教学法:①将学生随机分为7个小组,教师遴选临床较为典型的案例并为每组设置1~2个问题,将案例及每组的学习计划提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合作完成本组任务。②上课时教师对试验内容进行示教。③每组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案例及实验内容,并在模拟的过程中展示出本组设置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④教师组织小组学生对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现场指导做出总结。⑤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完成试验报告。
1.2.3评价方法 采用统一组织的技能操作考试评定学生的护理技术操作成绩,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给出成绩;根据教学目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由教师统一发放,并现场回收。
1.2.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成绩 对照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86±3.72)分,实验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92±3.31)分,两组数据经比较 =3.49,P<0.05;对照组护理技术操作成绩(82±4.09)分,实验组护理技术操作成绩(93±3.17)分,两组数据经比较 =11.58,P<0.05。
2.2 学生评价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 讨论
妇产科护理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临床护理课程,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将知识和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单纯机械的练习并完成操作,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同时在临床实习时不能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护理患者[3]。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妇产科护理实验课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准备问题及实施情景模拟,其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学生护理技术操作成绩及实验报告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认真的对待实验课,在实施护理操作时不再是机械的面对模型,而是考虑到以人为本,学会对问题进行评判性思维,不但会考虑到现存的问题还会考虑到潜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将整体护理的理念渗入到了学生的心中。
本研究表明在妇产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情景模拟及教师的总结,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每一步护理操作的意义及方法,对妇产科复杂多变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操作,并注意在操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妇产科护理的实验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春慧,孙霞,朱庆华.多种案例应用形式相结合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8-19.
[2] 王小云,刘格,叶润英.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6):55-58.
[3] 林丹.护生在妇产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9(3):8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