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至今,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送教下乡了。往返于珠海的城乡之间,上课、评课、讲座、研讨,总忘不了孩子们那纯朴清澈的笑容,忘不了老师们在思想火花碰撞引起共鸣时的真挚眼神。
小A老师就是在2009年一次送教下乡的讲座后认识的。那天讲座的专题是关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互动环节中,老师们要了我的QQ号。回到家登录Q的时候,有好些添加好友的提示,其中一个写的是:“一个心灵空虚的新教师小A”。心灵空虚?那可不是一般的教学技艺提高的问题了。果然,添加好友后,小A在Q上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她是一名刚从名牌师范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本来可以有多间学校可以选择,当时是冲着珠海的特区身份和宜人的城市生态而来的,谁知来了以后却觉着自己“被骗”了,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不上当地的老师和领导,抱怨学生们难教。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不喜欢她,同事不愿和她交往,领导批评她,她成了“愤青”。她想走,但又没有勇气。如此半个学期下来,她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没人懂的人,一个心灵极度空虚的人,不知道前面的路该何去何从。她来听讲座是被要求来听的,起初是因为要完成任务,所以无奈就来了。听着听着她觉得我的讲座还能听进去一点,又觉着我不是当地的,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我的Q了。
看着Q上批量不停闪烁的那么多的话语,我似乎看见了一个新教师的彷徨和无依。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刹那间,脑海里浮现的是1998年自己刚到学校报到时的情景。学校是1996年建校的,初期很艰苦。当时迎接刚毕业、满腔热情的我的是一个“校园工地”:那排平房校舍是从旁边的小学借来的,教室、办公室、饭堂、洗手间,全在一起,简陋不堪。旁边,就是校园建设工地,一个轰轰隆隆的施工现场。用“倒吸一口凉气”来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实不为过。所谓的学校连棵树都没有,暴晒在毒辣辣阳光下的我,实在很后悔放弃了其他的选择……对了,就从自己当时报到的“倒吸一口凉气”开始说起吧,这种感同身受应该会让“愤青”的她听得进去。
于是,等到Q上她批量的诉说停顿下来的时候,我试着告诉她自己初来乍到的情形,她乐了:“原来你当年比我更惨啊!最起码,我所在的学校硬件还是很不错的,你连个遮头的树影都没有。那你后悔吗?后来又怎么办呢?”后来?后来!我告诉她,当自己发现“骨感”的现实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就努力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去安顿。事实上,正是那段和领导、同事一起“白手起家”的奋斗历程,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与大家同进退的打拼岁月里,让我构建起了与同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我给自己的成长赢得了良好的生存与成长环境。因为谦虚好学,大家喜欢我,在教育教学上主动帮助“新手上路”的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聊到这些的时候,她在Q的那头静默了。良久的等待,等得我都觉得是不是该放弃的时候,她才发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过来,说:“调整和适应是成长的王道,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打铁要趁热!乘着她有了改变的心思,我试着和她分析她所在区域的区情、所在学校的校情、所教学生的学情,以便她工作起来有的放矢。再告诉她简单的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并希望她能主动尝试。那晚我们在Q上聊得很晚,最后,她说会试试。
第二天,她真的就去试了。后来好长的一段时间,在Q上,她时不时的留言让我知道了她开始主动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不再是被动迟到的一个;遇到学生调皮捣蛋的时候,她不再动则生气、责备,而是耐心的倾听和给予帮助……她的同事和学生最先感受到了她的改变,先是诧异,后来是感动,并回报了她同样的耐心和帮助……
2011年,小A老师被科组推荐参加区里的学科优质课比赛。那段时间,从教材整合到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从课堂用语的准备和借班上课的调试,从上课的体态语到时间的控制,我从Q上指导,再到电话讲解,最后,我专门请假调课到她的学校听她赛课前的最后一次试讲。因为我知道,这次赛课,对于像小A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交往两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没有多余的寒暄和客气,直接就是进课堂听课和评课,之后,是手把手地教她重新修改课件,教她表情和手势,连水都没有喝一口。下午,陪她赛课。当宣布小A老师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的时候,她冲过来,抱着我哭了。
2012年,小A老师在当班主任的同时,学校要她承担学科组长的工作。她准备退缩的时候,我鼓励她坚持。我教她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如何用自己的赛课经验为更多新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如何开展学科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何用成绩回报当年学校的不离不弃……成长起来的她,做到了,英语科组成为了她所在学校的一面旗帜。
2013年,也就是上两个月,小A老师结婚了。喜宴上,我没有想到,她邀请我和她的父母坐在一起。更没有想到,在她和新郎的致辞里,她不仅提及我,提及这四年的交往岁月,更称我为“心灵导师”,还专门拉着新郎的手一起走到我的身边,给我献花和鞠躬。当时,在场的很多她的学校的领导、同事和其他西区的教师,见证了我的意想不到和措手不及。喜宴时,一拨又一拨的教师过来敬酒,称呼都是“心灵导师”……
就这样,送教下乡的时候,只要到小A老师的这个区,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喊我“心灵导师”,这让我受之有愧。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先行者,能够在青年教师有需要的时候,不仅仅关心她们教学方法、教学技艺的成长,更能够关心她们的心灵成长,这,不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吗?
这么一想,我就释然了。就当一名心灵导师吧,感受着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一路温暖着彼此,依偎前行。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小A老师就是在2009年一次送教下乡的讲座后认识的。那天讲座的专题是关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互动环节中,老师们要了我的QQ号。回到家登录Q的时候,有好些添加好友的提示,其中一个写的是:“一个心灵空虚的新教师小A”。心灵空虚?那可不是一般的教学技艺提高的问题了。果然,添加好友后,小A在Q上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她是一名刚从名牌师范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本来可以有多间学校可以选择,当时是冲着珠海的特区身份和宜人的城市生态而来的,谁知来了以后却觉着自己“被骗”了,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不上当地的老师和领导,抱怨学生们难教。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不喜欢她,同事不愿和她交往,领导批评她,她成了“愤青”。她想走,但又没有勇气。如此半个学期下来,她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没人懂的人,一个心灵极度空虚的人,不知道前面的路该何去何从。她来听讲座是被要求来听的,起初是因为要完成任务,所以无奈就来了。听着听着她觉得我的讲座还能听进去一点,又觉着我不是当地的,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我的Q了。
看着Q上批量不停闪烁的那么多的话语,我似乎看见了一个新教师的彷徨和无依。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刹那间,脑海里浮现的是1998年自己刚到学校报到时的情景。学校是1996年建校的,初期很艰苦。当时迎接刚毕业、满腔热情的我的是一个“校园工地”:那排平房校舍是从旁边的小学借来的,教室、办公室、饭堂、洗手间,全在一起,简陋不堪。旁边,就是校园建设工地,一个轰轰隆隆的施工现场。用“倒吸一口凉气”来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实不为过。所谓的学校连棵树都没有,暴晒在毒辣辣阳光下的我,实在很后悔放弃了其他的选择……对了,就从自己当时报到的“倒吸一口凉气”开始说起吧,这种感同身受应该会让“愤青”的她听得进去。
于是,等到Q上她批量的诉说停顿下来的时候,我试着告诉她自己初来乍到的情形,她乐了:“原来你当年比我更惨啊!最起码,我所在的学校硬件还是很不错的,你连个遮头的树影都没有。那你后悔吗?后来又怎么办呢?”后来?后来!我告诉她,当自己发现“骨感”的现实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就努力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去安顿。事实上,正是那段和领导、同事一起“白手起家”的奋斗历程,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与大家同进退的打拼岁月里,让我构建起了与同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我给自己的成长赢得了良好的生存与成长环境。因为谦虚好学,大家喜欢我,在教育教学上主动帮助“新手上路”的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聊到这些的时候,她在Q的那头静默了。良久的等待,等得我都觉得是不是该放弃的时候,她才发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过来,说:“调整和适应是成长的王道,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打铁要趁热!乘着她有了改变的心思,我试着和她分析她所在区域的区情、所在学校的校情、所教学生的学情,以便她工作起来有的放矢。再告诉她简单的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并希望她能主动尝试。那晚我们在Q上聊得很晚,最后,她说会试试。
第二天,她真的就去试了。后来好长的一段时间,在Q上,她时不时的留言让我知道了她开始主动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不再是被动迟到的一个;遇到学生调皮捣蛋的时候,她不再动则生气、责备,而是耐心的倾听和给予帮助……她的同事和学生最先感受到了她的改变,先是诧异,后来是感动,并回报了她同样的耐心和帮助……
2011年,小A老师被科组推荐参加区里的学科优质课比赛。那段时间,从教材整合到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从课堂用语的准备和借班上课的调试,从上课的体态语到时间的控制,我从Q上指导,再到电话讲解,最后,我专门请假调课到她的学校听她赛课前的最后一次试讲。因为我知道,这次赛课,对于像小A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交往两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没有多余的寒暄和客气,直接就是进课堂听课和评课,之后,是手把手地教她重新修改课件,教她表情和手势,连水都没有喝一口。下午,陪她赛课。当宣布小A老师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的时候,她冲过来,抱着我哭了。
2012年,小A老师在当班主任的同时,学校要她承担学科组长的工作。她准备退缩的时候,我鼓励她坚持。我教她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如何用自己的赛课经验为更多新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如何开展学科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何用成绩回报当年学校的不离不弃……成长起来的她,做到了,英语科组成为了她所在学校的一面旗帜。
2013年,也就是上两个月,小A老师结婚了。喜宴上,我没有想到,她邀请我和她的父母坐在一起。更没有想到,在她和新郎的致辞里,她不仅提及我,提及这四年的交往岁月,更称我为“心灵导师”,还专门拉着新郎的手一起走到我的身边,给我献花和鞠躬。当时,在场的很多她的学校的领导、同事和其他西区的教师,见证了我的意想不到和措手不及。喜宴时,一拨又一拨的教师过来敬酒,称呼都是“心灵导师”……
就这样,送教下乡的时候,只要到小A老师的这个区,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喊我“心灵导师”,这让我受之有愧。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先行者,能够在青年教师有需要的时候,不仅仅关心她们教学方法、教学技艺的成长,更能够关心她们的心灵成长,这,不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吗?
这么一想,我就释然了。就当一名心灵导师吧,感受着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一路温暖着彼此,依偎前行。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