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新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内涵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试从文化管理的视觉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化自我发展,既需要外在规章制度的制约和规范,更需要内在自觉性的激发和引领。校本教研文化的创生,有利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主自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制度建设 校本教研文化创生
  近年来,我校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推动下,积极探索、构建“人本管理” 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践“文化管理”(人本管理)新理念,着力于教师自我发展内在动力的激发和考核激励制度的建立,着力于创生“一中特色” 校本教研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形成“新视角”
  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重要对象,对教师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两大课题。教师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常抓常新的重要课题。在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质:自主发展。但是,现实状况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绝非自然而然的“自我发展”过程。在我校,我们曾经做过关于“教师职业状态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明: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想法”中,选择“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的占68%,选择“喜爱教师职业”的占26%,选择“作为谋生手段”的占7%。可见,在大多数教师看来,从事教师职业仅仅是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一项工作,只有“喜爱它”时,才会自觉自主,若仅仅是“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难免会被动、敷衍。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既需要外在规章制度的制约和规范,更需要内在自觉性的激发和引领。因为,外在规章制度的制约和规范,通常依赖于行政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而我们都知道,教书育人是一种良心活,对于人的管理,“强制性”终究是一种被动的“压服”,一味的“压服”,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内在自觉性的激发和引领更显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文化管理是一种 “以人为本” 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通过实施文化管理,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
  二、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形成“新秩序”
  (一)从无章可循到规范有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被提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日程上来。2007年学校出台了《北海一中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工作方案》,这一工作方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界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设计与实施及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阐述。由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系列活动得以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随后,学校积极申报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课题《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依托这一课题研究,近年来,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我们着重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校本培训等方面开展实践和探究。通过建章立制,精细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推动学校管理创新,使学校健全、规范和富有激励作用的各项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实施全员科研,不断丰富、创新校本研训,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教研活动,抓实抓好校本研训和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全面推动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
  (二)从限制、管束到共建、共守、共享
  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课题,我们通过建章立制,精细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2009年学校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实践与研究》,以课题的研究实施为抓手,近几年来,进一步修订并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1)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制定并试行了《北海一中课堂教学管理条例》《北海一中教学常规管理规定》《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北海一中教师岗位职责》《北海一中关于规范在职教师家教行为的管理细则》等制度。(2)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制定并试行《班主任工作手册》《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任职资格确认制度》《班主任、待任班主任考核细则》《班主任一日常规、一学期常规》《师徒结对指导班主任工作考核》等制度。(3)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如《北海一中教育科研2010-2011年跨越发展规划》《北海一中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岗位职责》《北海一中青年教师管理条例》《北海一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北海一中教育科学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等包括规划、科研工作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申报评审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此外,编制并试行《北海一中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手册》《北海一中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手册》《北海一中“导师制”师徒结对帮教登记表》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减少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提高了管理效能。但我们亦能感觉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出台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情绪,由此,引发我们工作中的反思。究其原因,“因制度总以约束的面目出现而带给人的‘枷锁感’,‘ 不得……否则……’这种句式表达的制度理念容易置人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难以唤醒和弘扬人性中向善的积极力量”。如果这种简单的惩罚式制度还伴随以“熟人社会”的“亲者从宽”论,那就更无从体现制度的内在权威性。 因此,“当代学校管理应反思制度中这样一些滞后于时代精神的习惯和制度枷锁意识,树立‘制度即契约’的新理念,发掘制度的‘扬善’功能,使每一个人得以享受制度带来的权益,同时无条件地履行制度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基于以上反思和感悟,在原有带有明显“枷锁感”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我们通过自上而下而后又自下而上,进一步修定、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如《北海市第一中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优秀班主任评比细则》《优秀班主任评比实施方案》《“一帮一”优秀指导教师评比实施方案》《北海市第一中学德育成果奖励方案》《北海一中教学科研创新奖实施细则》《北海一中优秀学科组、备课组评选条件和办法》《北海一中优秀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评选条件和办法》等等。事实表明,制度和管理从限制、管束到共建、共享、共守的转变和进步,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从规范个体到成就群体
  在我校制定的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以教师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立足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同事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科研。据此,为了促进教师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对教师个体,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教师研读一篇教材、评论一个案例、拟制一份试卷、撰写一篇论文、掌握一套技能。定期举办教师各项教学技能评比活动及主题鲜明的教学开放周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汇报课等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对教研组,强调要做好“四项工作”:每周组织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活动要有专题,有记录;制订本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合作项目”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每学年就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或突出矛盾,共同协作,努力解决。除此之外,实行新班主任、新教师“导师、带教制”。通过师徒结对、培训学习、跟班听课、交流研讨,上汇报课等形式,促使新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创建学习型组织,抓实抓好集体备课。在学科组内广泛开展听、评课活动,达到互学共进,合作研究,共同提高。
  三、创生校本教研文化,形成“新取向”
  如果说制度的细化,管理的人本化、规范化,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更有利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主自觉。学校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对每个人进行教育,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活动,有望孕育组织文化;教学制度的更新、重建与实施的参与、互动和体悟,培育制度文化;经常性的主题鲜明的教学研究活动,创生校本教研文化…… 在我校,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基于现实教育教学问题引发的日常化教学研究,逐渐引领教师们走向自主型教研,并由此创生一系列“一中特色” 校本教研文化,这些校本教研文化十分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培育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并获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共21个。其中,国家级课题1个,自治区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8个。课题选题均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课题研究的内容涉及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等多方面;研究范围几乎涵盖所有学科;课题负责人包括校长、副校长、主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普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人员达到专任教师80%以上,做到学校有课题,学科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了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技能,有利于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积极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会总结反思自身的经验和学习,借鉴他人经验,逐步扩大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活跃了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增进了彼此的沟通、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成果: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我校“十五”时期申报立项了区级B类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与研究”。以这一课题研究为依托,通过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系列活动,开发了颇具一中特色的主题活动课“资源包”,为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使广大教师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教育理论,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参与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增进了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科研骨干,将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和深化。近三年来,立足校本教研,组织相关学科教研组编辑刊印《校本教研系列专辑》《校本课程系列专辑》。如: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新教案(上、下册),初中七、八、九年级语文试题集(上册),初中七年级数学练习题集(上册),初中化学新课标素质训练题集(上、下册),高中语文素质训练试题集,北海乡土历史的实践活动研究(一),《走进红树林 探究红树林生物的多样性》,等等。这些校本教研成果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彰显了一中教科研特色,较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三)“合作—反思—行动”式教学研讨:培养学习型教师的有效载体
  依据学校所确定的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基本途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同事互助—专家引领”,立足校本实际,着力抓好教学反思、同事互助、专家引领三个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倡导“合作—反思—行动”的教师教学研究形式,引导和帮助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首先,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研及培训机制,使学校的教学、教研、师资培训等各方面工作更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广大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其次,经常性地组织主题鲜明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与品位。如每学期主题鲜明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导师制”结对帮教活动、新招录教师校本培训汇报课展示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评比活动、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主题活动、“导学案” 推广系列活动等。再次,实施全员科研,全面提升与骨干培养相结合,使各类各层次教师都得到发展和提升。
  如上所述,侧重从文化管理的视觉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方式及途径,在实践中摸索着走来,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教育在发展,我们又将迎来高中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要我们仍在路上,继续前行,相信一定会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甘民立,吕晓绮.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芬. 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 新华出版社,2005.
  [3]周小山,严先云. 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广强.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郭东歧. 校本研修的实施与管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杂志.
其他文献
"质疑"在编校工作中是一个常见名词,意指校对者针对原稿的差错与不足之处,以疑问的形式向责任编辑提出的行为,它是"校是非"的特有表现形式."校是非"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它具有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及其存储与传输的技术,可以分为多媒体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大部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影像、音乐资料和制作手段。使多媒体进入课堂成为现实,而这一切只需一台多媒体电脑、一个视频图形采集卡、一些具有抓图功能的软件、一部数字相机、一台扫描仪和一台刻录机就能轻松完成。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
【摘 要】初中生解物理习题时,有时觉得难以入手,这与初中生解题经验少和对关键信息的隐含方式不了解有关。发现这些解题的关键信息,进一步运用好这些信息,才能最终顺利地解题。  【关键词】物理 习题 挖掘 信息  物理习题灵活多变,内容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不少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往往会因产生“信息缺乏,条件不足”之感而一筹莫展。这让笔者意识到教会学生从题目中挖掘隐含信息也是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一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因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会倾听”都是必要的前提。倾听除了教师倾听学生还包括学生倾听老师、学生倾听学生。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彼此的第一步。那么,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