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生活与边缘经验”三人谈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ppl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李壮语:
  這些年来,文学作品中的小镇经验书写越发变得引人关注。早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我就写到过:“这些年来,‘小城镇’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的一座富矿。杂乱的街道、浓重的口音、疲倦的面容……这一切仿佛具有无穷的魅力,所有在田间地头或CBD中心找不到、看不清、抓不住、写不好的爱恨喜悲,扔到三线小城的红油汤底里一涮,忽然就变得味道十足。”事实上,在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记忆中,“小镇”的文本逆袭史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一批作家的崛起历程大致同步。在乡土书写的辉煌记忆和都市美学的焦渴期盼之间,“小镇”的逆势上扬,无疑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背景:它关乎一代青年作家的成长底色(这批青年作家正在中国当下文学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亦直通今日中国的经验现场——往小里说,这是宏大时代想象背后的幽微秘境;往大里说,它直接阐释着官方话语里浓墨重彩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除此以外,在纯粹美学的层面上,作为空间想象、话语结构及价值逻辑的“小镇”,也的确为我们的文学经验谱系增添了诸多新的元素。
  如何理解小镇?与之相关的苦难与欢欣、倦怠与亢奋、执着与荒诞,究竟源从何来、又当如何阐释?本期“文艺探索”栏目,我们邀请到三位年龄层次上各有特色的作者来谈论这一话题:刘大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重要的身份是青年学者,同时有回忆“小镇青春”的散文作品被广泛讨论;林森是80后,既出版过小镇题材的长篇小说,又以副主编身份在《天涯》杂志上主持过相关专题;青年批评家唐诗人可以算作“90前后一代”,他对这一话题的理解,则显示出更年轻评论者的姿态与视角。三篇文章侧重亦有不同,或着重学理剖解,或偏于感性触摸。这样的文本样态似乎也正暗合于刘大先对“小镇”的形容:那是一种“灌木丛式的存在”,参差不齐、葳蕤丛生,其中深藏着“别有洞天、包容并举的中国故事”。
其他文献
开花的石头  挺住,意味着生活的一切  就像睡在山脚下的岩礁  让缝隙里贫苦的水滴  养活着自己深绿色的胡茬  在吹拂中微笑  看着前世的情人踏过今世的台阶  把金色的光芒  全部都集中在她的脸上  相忘,在相爱时就做了留白  冷落了一生的痣  一醒就破的梦  永恒总在须臾之间  岁月的炉火啊  把两端烘托得那么美好  ——日出,日落  手牵着手,走进开花的石头  所 谓 生 活  所谓生活  嫉
宁静方能致远,摒弃浮躁的心,还心灵一片“静土”,静心去发现、去欣赏、去享受人生旅途美妙的风景。  当你抱怨世界毫无生机,一片素白之时,你身旁的树枝正萌发着翠色欲滴的春芽,不是它不存在,而是你未用心发现它。  当你抱怨世界死气沉沉,没有热情之时,你身旁的小溪正激情、快乐地奔向大海,不是它不存在,而是你忽略了它。  还心灵一片“静土”,那么我们将会拥有一个多彩世界。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
张则桐,男,1970年8月生,江苏新沂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散文史、明清文学与文化,近年来致力于明清散文的教学和细读及相关随笔的写作。已出版《张岱探稿》《明清散文选读》《明末清初散文探微》等著作,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书屋》《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国文天地》等期刊发表论文、随笔50余篇。  休宁访松萝茶  读过《陶庵梦忆》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茶艺造诣
多媒体时代,亲笔信是越来越稀罕了。  退休那年,我曾把留存的1000多封来信,集成一袋放置床头,想利用夜间难眠时重读一遍,再决定其取舍。不料,十多年过去,反复筛选之后,居然还剩下近300封,似已成为我肌体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剥离与切割了。  挖掉签名的名家墨宝  我最珍贵的一叠来信,是年轻时在《福建文学》当散文编辑时,向全国名家邀稿后所获得的馈赠。其中,1982年是大丰收之年,那年,遵照郭风先生的提
2017年8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首次对外公布美军马赛克战的新构想;2018年9月,在DARPA成立60周年大会上,DARPA所属战略技术办公室主任蒂姆·格雷森强调,要全面推进马赛克战作战概念;2019年9月,受DARPA委托,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前空军退役中将大卫·德普图拉发布《重塑美国军事竞争力:马赛克战》研究报告,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赛克战及相关内容,有力推动马赛克战
这是一群好奇心和创造力爆棚的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观察太空种子生长,进行机器人发明创造,可别小看了这群“小学生”,他们可在许多赛事都斩获了奖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孩子们,他们,就是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创客社团的“小创客们”。  科技滋养生活  ——小小“创客”硕果累累  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的创客社团,作为学校科技活动的一大亮点,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思考、热爱创新的“小创客们”。创客社团成立于2
一  金秋的周末下午,天高云淡,和风拂面。我和作家陈旭驱车去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探访柳永遗迹。不料遇上修路,汽车一路颠簸,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四五十公里的路程却花了3个多小时。到了村口,我即到一农家问路,一位20多岁的农民兄弟得知我的来意后,执意要为我做向导,领着我们借着手电筒光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依山傍水的路边自然村,他比画着跟前的五六幢房子说:“柳永曾住在这个地方,具体是哪里已无证可考。”眼前视野开
他只是一个小单位的小职员,活得谦卑而又拘谨。他认认真真地做事,就像他起草单位的公文,会为每一个标点符号而反复斟酌,这样的人,注定了一辈子只能默默无闻地干事。  他来自乡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分配到这家单位,一晃,就快20年了。同事们来来去去,都换了好几家单位,有的还当上了处级、厅级领导。只有他,成了一颗螺丝钉,一直钉在这家单位。下班时,别人在电话里吆喝着去南滨路北滨路喝夜啤打麻将的时候,他几乎
如丝的烟雨  就是不愿意停下来  就是要在玉田村  把抗战的你找回来  今日的水声里  我撑着伞  一步一步地  走过了来宜堂  走过了集和堂  我就要走到  你愿意从  哪一间小屋里走出来  让和你的眼睛  一样清亮的  躺在路面的石子  抚摩你的  感动过民族的脚掌  它们真的还愿意  替你忍住  下半夜难熬的疼  就像你替祖国  忍住了那么多  她不愿意说出的苦  这里的古井  已经长满了青
吴若秋,现就读于福州三中高三年级。爱好文学、摄影、音乐,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第十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三等奖。  一  她出生在柏川镇,一座离省会最远的乡镇。  从家出发,往东走两公里,有一座废弃的火车站。  那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不知疲倦地呼吸,不知疲倦地踱步,不知疲倦地听远处列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仿佛呼啸的风都是列车带来的。  虽然她,从没近距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