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佳作贵在脱“俗”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高考作文审题时存在的先入为主、毫无主见、固执己见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破除“前理解”,并要求他们多作比较与分析,增强思辨能力。高考作文的拟题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拟制富有文采和哲理的标题,或采用“化意为象”法拟制富有意境的标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标题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因此,最能体现考生审美情趣、生命格调、智慧与思考的作文,无疑会受到高度重视。而对于新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走向,我们不妨谨慎地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文应该会以更新的内容、更多的类型、更高的分值出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呢?笔者拟从立意和标题两个环节的脱“俗”入手,以几个实例,探讨提升学生思想水平与实战技能的方法。
  “俗”字有四个义项: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2.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3.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4.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第1项和第4项基本不含贬义,而第2项是“平庸”,第3项是“令人讨厌”,反映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不能脱俗的作文常因其过于平庸或格调低下而引起阅卷人的反感,得分当然也不会理想。
  一、立意的脱俗
  晚唐诗人杜牧认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这话极其精当,千古文章一根“骨”。文学史上那些流传千年的好文章,都有一根不俗的“骨头”支撑着。
  可见,高分作文必有一个好立意,而好立意从审题开始。对于同一则作文材料,学生的解读和理解可能大相径庭。审题时,学生比较容易出现这样三种状况:1.先入为主,能“会意”但是“会错意”,因而造成偏题离题;2.毫无主见,无知盲从且人云亦云,于是流于肤浅庸俗;3.固执己见,明知错漏但纠结一端,表述的观点缺乏思辨性。
  要改变上述状况,首先要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破除“前理解”;其次应要求他们在老师引导下多作比较与分析,增强思辨能力。前者可以分散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而后者则可以放在作文指导课上,不妨特意安排几次写前审题立意指导。研究所给的作文材料,结合其他同类文章,对照阅读,反复推敲,选出最佳的点。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久负盛名,于是前段时间我与母亲同去欣赏。
  母亲看罢那些躯干矮矮的、树叶扁扁的黄山松后,叹息说:要是这样树干扭曲、矮矮的松树长在自家的承包山林里,那定然砍了,变成柴火了。这样的树,取不了材,留它作啥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意。一般来说,自家承包的山林土壤深厚,种植条件要好得多,松树容易长成材;黄山松则因地势、土壤、冰雪、烈日、山风等恶劣自然因素,而成了母亲眼中“躯干矮矮的、树叶扁扁的”怪模样。从材用角度来看,这当然不够好,但它们却以千奇百怪的姿态构成了独特的观赏价值。问题的焦点是,本来可以用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个标准来衡量的黄山松,母亲却只按“实用”一个标准来评判。
  然后,通过联想比较,选择脱俗的立意。写松树之美的诗文,有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有张万舒的《黄山松》,有汪曾祺执笔的京剧《沙家浜》中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些作品文采出色,描绘松树的外形之美,也提及松树的精神,但没有正面回应母亲的看法。
  在比较中,要摈弃一些常规的立意。第一个立意,不同意母亲观点:最美不过黄山松。但这样的立意,只是着眼于描绘松树的外形之美,显得平庸而缺乏回味。第二个立意,同意母亲观点:不要盲目赞美那些无用的东西。这个观点一反往昔对松树的赞美,按照“实用”标准看黄山松的缺陷,从立意角度看,还算是新颖的,可是完全颠覆松树的传统审美,也存在能否被广为接受的风险。第三个立意,另辟蹊径,把分歧统一在一个更高的视域之下: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黄山松?这个立意,既提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也得出了更有意义的结论:不能一概以实用的眼光来看待松树——这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通过课堂讨论,笔者拟题“莫以俗眼看劲松”。
  二、标题的脱俗
  标题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一个好标题,能明确揭示材料内核,精准聚焦文章中心,充分激发读者兴趣,细腻传达作者思想感情。
  “莫以俗眼看劲松”一题中:“俗眼”二字,精准界定了母亲的“观松”标准,直接揭示如此“观松”的性质,明确地表达了对其价值观的否定;“劲松”二字,耐人寻味。一“劲”字,不仅描绘了黄山松独特的形状,展示了与母亲所见大相径庭的美感,更是歌颂了不屈的生命于逆境中顽强求生的力量,表达了作者的由衷敬爱与热烈赞美之情。
  假如拟成“不能那样看松树”,则立刻美感尽失,韵味全无。
  当下的高考作文题,选用的材料往往指向不定,答案多元,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诉求、感情,考生如能借助一些修辞拟题,增加文采,增强语气,通常会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必须学会欣赏生命中那些必然到来的遭遇。——毕淑敏
  我不认为林荫大道就优于崎岖小径。
  ——蔡志忠
  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
  ——爱默生
  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你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拟写标题之前首先应确定立意。“欣赏生命中那些必然到来的遭遇”的“遭遇”里有坏事,但也包括好事,如健康的身体、美丽的青春、心智的成熟、优秀的学业、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婚姻等。“林荫大道”和“崎岖小径”,路的平坦与崎岖、宽阔与狭窄,高低的变化虽然不同,但风景都很美。“每一天”是不是“好日子”,则是把“寻常日”和“节日”进行比较。三则名言的共同之处是要接受现实中的小缺陷。   由此可把立意定为:“学会欣赏每一天”。这个立意谈不上有多新颖,但标题可以拟写得脱俗一点。笔者在课堂上拟出三个标题,与学生们热烈讨论。
  “把苦难酿成美酒”,强调了生活中苦与甜的转变,很有思辨性,能扣住材料中的任何一句名言,运用了比喻修辞,很生动。
  “于平常日子静候花开”,则是分析平常日子与节日的关系,没有平常日子的孕育也就没有花,故而花开亦可算平常日子,说得很有哲理。
  “幽幽花香香满径”,令人联想到人生也是“小径”,心态好的人,每一天都走在花开的小径上,每一天都是节日。这样标题就有了双关寓意。
  借助富有文采和哲理的标题,能使文章的格调有较大提升,原来比较平庸的立意也会如同枯木逢春。
  此外,还有一种值得推荐的标题脱俗方法,可称为“化意为象”法。
  好标题往往符合这样几条原则:1.从标题的内容看,必须有明确的判断,或者能让读者一眼看出其隐含的判断;2.从标题与材料的关系看,必须直击材料主旨,让人看到标题就能联想到材料;3.从标题的字数看,大都以七个汉字为中轴,字太少则信息量过少,字太多则显得不够凝练、冗长拖沓;4.最好把自己鲜明的观点,用美丽的画面来表达,描绘意象,渲染氛围,传情达意。其中前3条是通则,而第4条堪称高分秘诀。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年台风过后,国内某机场就会出现上千只白鹭,非常壮观,却给飞行安全带来很大威胁。为了有效驱赶这些白鹭,驱鸟队动用真枪射杀。
  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枪驱鸟是符合国家民航总局的政策,“枪杀飞鸟当然是不好的,但是飞机上有一两百人的生命,哪个更重要呢?”
  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将生命平等弃置一边,人的生命凌驾于所有其他生灵之上的逻辑思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只是人类的,统属于这世上所有的生命。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人命与鸟命哪个重要?这不言而喻。但是,这个作文材料的亮点是,它恰恰在这最要害的地方设了疑,于是作文材料自身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悲悯情怀。细读之后,学生不难判断,此题倾向于呼吁我们尊重鸟儿的生存权,与鸟共享地球家园。由此,笔者先展示了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进一步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笔者与学生一起拟了“人命关天,鸟命几何?”“你把枪口对准谁?”“翩翩白鹭自在飞”等几个题目,并讨论得失优劣。
  “人命关天,鸟命几何?”这个题目用变形的粘连,把“人命”与“鸟命”构成强烈对比,拷问灵魂,促人反思。
  “你把枪口对准谁?”画面感极强,质问语气也极强,这个疑问句,明知故问,意味深长,非常巧妙。
  “翩翩白鹭自在飞”这个标题难得地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喜爱,经过讨论,最后集体整理出一个写作提纲:
  翩翩白鹭自在飞
  【引】我不忍心看到白鹭被杀的情景,渴望看到翩翩白鹭自在飞翔。
  【析】人类在地球的自身定位。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要枪杀白鹭?
  【联】人类的屠杀还少吗?杀海豚、杀鲸鱼、杀藏羚羊……
  【议】为什么?唯我独尊,满足口腹、金钱等无尽的欲念,为所欲为。如果不加以制止,最后的枪口将会对准人类自己。
  当下该怎么办?我们可以或搬迁机场,或者在安全区域里开辟出一块新的白鹭栖息地。人命与鸟命,在某种程度上同样重要。
  【结】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让翩翩白鹭以最轻灵的姿态自由飞翔!
  暂且抛开别的内容不谈,我们只品味标题。“翩翩”二字,非常好地勾勒出了一个白鹭翱翔的画面,而“自在”二字,又赋予白鹭以飞翔的轻盈灵动。在拟题者看来,人类尊重白鹭的生存权,鸟儿则是自由自在、心情舒畅。这巧妙的移情,很好地传递了心声:人类乐意与飞鸟和睦相处,共享美丽的地球。这个标题,以它的清纯美丽、诗情画意表达了鲜明的思想,故而征服了几乎每一位读者。“翩翩”“自在”,这独具匠心的词语,点石成金,熠熠生辉。
  理性思考,感性表达,这是比较容易获取青睐的文章写法。在理性思考中巧妙借助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生动传神。所谓化“意”为“象”,“意”常常是一种情感一个判断,“象”可以是与观点有相似点的外物,也可以是与观点巧妙融合的某一种“意境”。
  三、结语
  立意脱俗,涉及审题的精度、思考的深度与视野的广度等方面。一个超凡脱俗的好立意,带来的是作文思想的全面提升,让学生的见解,从肤浅庸常走向新颖深刻,闪烁着理性与思辨的光辉。
  标题脱俗,涉及审美的情趣、思维的严密与修辞的运用等方面,一个清新脱俗的好标题,不仅本身具有字词之美,更体现了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得体、情感的充分,在其统领下,作文的观点将展示得更准确,问题将分析得更透彻,情感将表达得更到位。
  (责任编辑:陆姹妮)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本期讨论“文学鉴赏与创作”任务群的教学,主要以小说教学为例,讨论文学作品的知识教学和活动支架的设计。文学鉴赏知识涉及各个领域,非常复杂:语义学的、解释学的;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社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意图与读者理解的关系;原型批评、叙述学批评、语言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等。我们无法回避只能面对,虽然没有这些知识,读写也许更加顺利。  文学鉴赏与创作的知识一定要更新,但是不要完整系
期刊
初次执教《指南录后序》时,第七段的内容让我颇感为难——能体会到作者的殷殷之心、款款之意,却理不出他的思绪来,只好以“正面阐述报国心愿”带过,另加以说明,“作者的思想认知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前几日重读,终于多懂了作者一点点,距离那颗因劫后余生、九死一生而惶惶忧惧——而非向来如一、坚定不移——的心相对切近了些。  前边的段落我尝试着各用一个动词去概括,便成了:一、行;二、陷;三、忍;四、奔;五、思
期刊
一切生命生存的物质基础都来源于水,水关系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体现。水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连接社会生活许多领域的一种物质。人类在用水、管水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水文化。香泉镇地处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区,这里从以泉水和雨水为生到自来水的引入,水的类型的变化,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社会生活、经济等变化的集中体现,这样一个水的类型的发展变化也是西北社会发展的缩影。所以本文以香泉镇为核心个案,运用口述史、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意在通过香泉镇日常用水的民族志研究,关注当地用水
摘 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小初语文课堂教学的衔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做好小初语文课堂教学衔接须做到:审读教材,合理定位,研制目标;研读课标,找准切入点,取舍内容;注重方法,读写结合,落实评价。  关键词:小初衔接;语文课堂教学;《林海》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教育一直受到专家、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2015年9月22日,绍兴市越城区董建
期刊
“螺蛳壳里做道场”是句江南老话。螺蛳壳里空间小,做个道场排场大,这是一对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需要人生的智慧。小说是叙事性文本,短篇小说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详尽地叙述故事情节,但小说家如果能利用小说叙事的基本元素——时间或空间,在小说时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那么小说的叙事密度和思想容量将会大大加强。  沈从文小说《边城》采用“序号”架构全篇,笔者姑且称之为“序号类小说”。与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细针密线
期刊
一、任务说明  (一)活动目标  1.以夏尔·佩罗与格林兄弟的两个版本的《灰姑娘》为参照,认真阅读《叶限》,感受文中女主人公及“后母”的艺术形象,通过对比这些形象的异同点,尝试理解作者塑造这类形象的意图和背景。  2.探究《叶限》及两个版本《灰姑娘》故事中借助“超能力”改变命运(情节发展)的情节与结构,体会作者的艺术创造,联系现实及阅读写作经验,激活想象,提升个人的文学欣赏与审美鉴赏能力。  3.
期刊
摘 要: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4题B选项犯了搭配不当的问题——“政府”只能“行政”而非“执政”。《提高语病识别能力方法谈》一文引用该选项却未能发现这一“常识性”错误,且以讹传讹。其原因详细分析如下:迷信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语病考查的认知存有偏差;语病教学没有以学生的困惑为教学的起点。  关键词:高考命题;语病;语病教学  《提高语病识别能力方法谈》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5
期刊
课例研讨是一种扎实的、极具价值的教研方式,这是笔者在参加浙江省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一次课例研讨活动时感受到的。  一、活动过程  郭老师事先让两位工作室学员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月上故乡明”专题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该文感情深藏不露,语言抽象,文学性强,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研讨活动的第一天,上午,全体学员先听郭老师作“专题课例研讨”讲座,然后研讨第一位上
期刊
一、主题实践课程提出的背景  (一)期终考试之后做什么?  当前,初中学校为了升学率想尽办法挤时间。期终考试之后到正式放假有一周时间,几乎所有学校都用来上新课。而笔者亲历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利用这段时间上下学期的新课是极其低效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二)实践类课程得到重视了吗?  虽然各校的课程表中有地方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课程,但是被挪用现象绝不会是个例。有的做了,也是不尽
期刊
一、整合背景  2012年版浙江省编劳技教材七年级《手工制作》中的主题一为“花朵的设计与制作”,其中“皱纹纸艺花”用材简单、造型生动,在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教材中以玫瑰花的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了解皱纹纸、铁丝等材质特征,熟练使用剪刀、美工刀、尖嘴钳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能看懂教材中花朵制作的图例,学会用“剪、切、卷、贴”等花朵制作方法。  基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拓展了皱纹纸其他花卉品种的教学,收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