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预设的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好的教学预设才可能保障好的教学现场和教学效果。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生成的资源,完善教学预设,成就完美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斟酌入手。
一、巧用“情感”资源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情感富有极强的鼓舞力量。在教学四年级“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后,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出示了一份关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陈景润、王元等人研究有“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资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谈谈感受和想法。有的学生说:“他们太聪明了,真了不起!”有的学生说:“我们中国人真伟大!”有的学生读后深受感染,略带激动地说:“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定非常辛苦!”教师接话说道:“是啊,陈景润他们为了攻克这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不断进取!”
教师应巧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情感”资源,以情怡情、以情融情、以情传情,去影响和温暖学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妙用“思维”资源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状况表现最多的是“断点”,即在正常的教学认知活动过程中,学生突然出现思维障碍,但自己又解决不了。教师必须敏锐观察,捕捉这一问题,巧用“断点”资源,及时予以点拨,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思维断点得以续接,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推动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并画出对称轴,利用轴对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出了这样一道题:A、M、U、V、X、(),B、C、D、E、I、(),两个括号中都填写一个同样的字母,应选择下列字母中的哪一个?①E;②H;③Q;④K。学生读题后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看到这是两组英文字母,于是从字母的排列顺序角度考虑,但却怎么也发现不了规律。有的比较灵巧,知道刚刚学习了轴对称知识,这道题其中的规律肯定和轴对称有关系,但学习的都是一些具体物体或图形,面对这样一组抽象的字母,学生的思维到此中断,难以继续思考。教师应该抓住思维断点这一教学资源,适时提示:“有些同学能够从刚刚学到的轴对称图形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个出发点是对的,我们先观察第一张字母,它们属于轴对称图形中的哪种对称?”有学生举手回答:“左右对称。”“对了,那第二组字母又属于哪种对称呢?”“上下对称。”学生齐声答道。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现在仔细观察一下,在E、H、Q、K这四个字母中,哪一个字母既是左右对称,又是上下对称呢?”学生恍然大悟,选出正确答案“H”。
巧妙点拨使学生突然断点的思维得以继续,促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快速实现,助推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利用“分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见解,教师应善于把握并利用这些“分歧”,变“错”为宝,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
面对突发生成的“分歧”,教师有时可以“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让学生追求真理的好奇心淋漓尽致地展现,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让思维创新之门洞开。有时,当学生讨论争执不下,教师又要及时“泼冷水”,适时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冷静思考,理性分析自己的见解,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创新发展。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众多的“分歧”中,难免出现一些过激的甚至错误的想法,教师可以让这些“错误”展示魅力,绽放精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智,敏锐捕捉错误,精心分析错误,巧妙解决错误,同时引领学生在“出错”和“改错”的过程中积累学习智慧,拓宽思维空间。
教学中的“分歧”是一种再生性宝贵资源,通过“分歧”引发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跳跃,促使思维开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发展,能够大大提升创新空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理性思考、科学设计、精心安排,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再周全的教学预设也无法全面精确预设出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有机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生成资源,完善教学预设,成就精彩课堂。◆(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一、巧用“情感”资源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情感富有极强的鼓舞力量。在教学四年级“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后,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出示了一份关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陈景润、王元等人研究有“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资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谈谈感受和想法。有的学生说:“他们太聪明了,真了不起!”有的学生说:“我们中国人真伟大!”有的学生读后深受感染,略带激动地说:“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定非常辛苦!”教师接话说道:“是啊,陈景润他们为了攻克这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不断进取!”
教师应巧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情感”资源,以情怡情、以情融情、以情传情,去影响和温暖学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妙用“思维”资源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状况表现最多的是“断点”,即在正常的教学认知活动过程中,学生突然出现思维障碍,但自己又解决不了。教师必须敏锐观察,捕捉这一问题,巧用“断点”资源,及时予以点拨,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思维断点得以续接,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推动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并画出对称轴,利用轴对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出了这样一道题:A、M、U、V、X、(),B、C、D、E、I、(),两个括号中都填写一个同样的字母,应选择下列字母中的哪一个?①E;②H;③Q;④K。学生读题后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看到这是两组英文字母,于是从字母的排列顺序角度考虑,但却怎么也发现不了规律。有的比较灵巧,知道刚刚学习了轴对称知识,这道题其中的规律肯定和轴对称有关系,但学习的都是一些具体物体或图形,面对这样一组抽象的字母,学生的思维到此中断,难以继续思考。教师应该抓住思维断点这一教学资源,适时提示:“有些同学能够从刚刚学到的轴对称图形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个出发点是对的,我们先观察第一张字母,它们属于轴对称图形中的哪种对称?”有学生举手回答:“左右对称。”“对了,那第二组字母又属于哪种对称呢?”“上下对称。”学生齐声答道。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现在仔细观察一下,在E、H、Q、K这四个字母中,哪一个字母既是左右对称,又是上下对称呢?”学生恍然大悟,选出正确答案“H”。
巧妙点拨使学生突然断点的思维得以继续,促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快速实现,助推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利用“分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见解,教师应善于把握并利用这些“分歧”,变“错”为宝,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
面对突发生成的“分歧”,教师有时可以“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让学生追求真理的好奇心淋漓尽致地展现,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让思维创新之门洞开。有时,当学生讨论争执不下,教师又要及时“泼冷水”,适时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冷静思考,理性分析自己的见解,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创新发展。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众多的“分歧”中,难免出现一些过激的甚至错误的想法,教师可以让这些“错误”展示魅力,绽放精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智,敏锐捕捉错误,精心分析错误,巧妙解决错误,同时引领学生在“出错”和“改错”的过程中积累学习智慧,拓宽思维空间。
教学中的“分歧”是一种再生性宝贵资源,通过“分歧”引发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跳跃,促使思维开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发展,能够大大提升创新空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理性思考、科学设计、精心安排,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再周全的教学预设也无法全面精确预设出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有机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生成资源,完善教学预设,成就精彩课堂。◆(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