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是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的《边城》,勾画了一个富足安乐的桃源世界,却避免不了天灾带来的离别和破坏,以一个无果而略带遗憾的结尾结束整个故事,往往会带来比真实而“理想”的结局更深长、更绵软的回味与思考。人们也许会期待傩送的归来,也许本身就为天宝感到遗憾而不想成全傩送和翠翠二人,也许还有更离奇、精彩的构想,其实这些也都为这个结局添上了更丰富的色彩。所以,从沈先生对《边城》结尾的构思上看,这种无果式的结局的妙处就在于有利于幻想和联想,使读者从戛然而止的故事中获得更奇妙、更贴合自己情趣的答案。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天宝的意外已经造成了傩送与翠翠两人间的隔阂,流言蜚语自然不会少。且不说顺顺是否能坦然迈过这道坎,就算他不管已故的大儿子,那傩送也未必能保证自己对翠翠的喜欢,可以盖过心中对哥哥的愧疚。所以说,无论是“在一起”的结局,还是相反的结局,都不能算是完美的:前者不是对天宝之死的漠视,就是二人之间会产生些许情义上的摩擦;不是违背了边城人素有的朴实、善良、重情义的性格特征,就是存在矛盾的爱情会被岁月抹去原有的光华。而后者,则是覆滅了读者们对傩送和翠翠二人的美好期许,更加算不上完美。所以,这种留有余地的结尾成功避免了以上两种不完美的遗憾之美,让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幻想中,去实现它的美好!
作为本身就离现实很遥远的边城,本应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美好的童话世界,可为什么却蒙上了天宝遇难、祖父离世这些悲剧的面纱呢?我想,这也许与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吧。
沈从文先生出生于20世纪初期,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他的祖母是苗族人,祖父是汉族人,母亲是土家族人,但他更偏爱苗族。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比如傩送“走马路”,唱歌唱“三年零六个月”都是苗族的习俗。但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那里实行黑暗、罪恶的统治,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大肆屠杀无辜的人民。他曾目睹这一切,所以在内心深处早已不再相信美好,但却又有一丝不甘的期待。因此,在落笔时,这一切都化成了遗憾的美,虽然构想出了一个美丽的桃源世界,却也免不了遗憾和落寞。所以,这样的边城既是与现实相反衬的美好,也免不了带上现实的影子。
可能正因如此,这种边城的美才显得更加震慑人心。结尾时美丽的歌声也会重新激起我们对文中邻里和谐、街市热闹、亲情温暖的回忆。所以,与其说遗憾是一种凄美,不如说它是真实的生活之美,是一种能启发遐想的宽广博大之美!
点评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相信不少同学都曾读过,但大部分同学只限于“读”,而没有在读后有所“思”。而本文作者在读过《边城》之后,对这篇小说的结尾产生了兴趣,于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对其进行了一番颇有见地的探究。这样的探究虽然还达不到学术的层面,但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已属不易。这也提醒我们,要写好作文,阅读固然重要,但阅读之后的思考更加重要。
沈从文的《边城》,勾画了一个富足安乐的桃源世界,却避免不了天灾带来的离别和破坏,以一个无果而略带遗憾的结尾结束整个故事,往往会带来比真实而“理想”的结局更深长、更绵软的回味与思考。人们也许会期待傩送的归来,也许本身就为天宝感到遗憾而不想成全傩送和翠翠二人,也许还有更离奇、精彩的构想,其实这些也都为这个结局添上了更丰富的色彩。所以,从沈先生对《边城》结尾的构思上看,这种无果式的结局的妙处就在于有利于幻想和联想,使读者从戛然而止的故事中获得更奇妙、更贴合自己情趣的答案。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天宝的意外已经造成了傩送与翠翠两人间的隔阂,流言蜚语自然不会少。且不说顺顺是否能坦然迈过这道坎,就算他不管已故的大儿子,那傩送也未必能保证自己对翠翠的喜欢,可以盖过心中对哥哥的愧疚。所以说,无论是“在一起”的结局,还是相反的结局,都不能算是完美的:前者不是对天宝之死的漠视,就是二人之间会产生些许情义上的摩擦;不是违背了边城人素有的朴实、善良、重情义的性格特征,就是存在矛盾的爱情会被岁月抹去原有的光华。而后者,则是覆滅了读者们对傩送和翠翠二人的美好期许,更加算不上完美。所以,这种留有余地的结尾成功避免了以上两种不完美的遗憾之美,让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幻想中,去实现它的美好!
作为本身就离现实很遥远的边城,本应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美好的童话世界,可为什么却蒙上了天宝遇难、祖父离世这些悲剧的面纱呢?我想,这也许与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吧。
沈从文先生出生于20世纪初期,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他的祖母是苗族人,祖父是汉族人,母亲是土家族人,但他更偏爱苗族。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比如傩送“走马路”,唱歌唱“三年零六个月”都是苗族的习俗。但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那里实行黑暗、罪恶的统治,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大肆屠杀无辜的人民。他曾目睹这一切,所以在内心深处早已不再相信美好,但却又有一丝不甘的期待。因此,在落笔时,这一切都化成了遗憾的美,虽然构想出了一个美丽的桃源世界,却也免不了遗憾和落寞。所以,这样的边城既是与现实相反衬的美好,也免不了带上现实的影子。
可能正因如此,这种边城的美才显得更加震慑人心。结尾时美丽的歌声也会重新激起我们对文中邻里和谐、街市热闹、亲情温暖的回忆。所以,与其说遗憾是一种凄美,不如说它是真实的生活之美,是一种能启发遐想的宽广博大之美!
点评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相信不少同学都曾读过,但大部分同学只限于“读”,而没有在读后有所“思”。而本文作者在读过《边城》之后,对这篇小说的结尾产生了兴趣,于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对其进行了一番颇有见地的探究。这样的探究虽然还达不到学术的层面,但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已属不易。这也提醒我们,要写好作文,阅读固然重要,但阅读之后的思考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