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职业准备与未来就业的桥梁。职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相对滞后,重视不够,就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后续发展,因此构建“三全培训体系”、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十分必要。
关键词:职业指导工作 实效性 技工院校
《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随着高校多年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为此国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文件,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也日益重视,有关制度逐渐完善。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中职毕业生,特别是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因此职业指导培训工作的现实作用未能充分显现,该项工作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认知存在许多问题,造成学生到企业工作后的稳定性不够,学生的后续发展、提升比较困难。
一、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是指技工学校根据社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行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针对专业实际、学生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就目前情况而言,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现状不容乐观。
1.起步较晚
由于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技工学校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部分学校开展了此项工作,但起步较晚,工作并不规范。
2.发展不平衡
由于技工院校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办学层次较复杂,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差距较大,导致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不平衡。部分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对这项工作相对比较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而一些一般性技工学校对该项工作没有认真组织开展。
3.缺乏专业师资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目前,技工院校一般都没有成立就业指导机构,职业指导课多由就业科或基础科负责,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职业指导培训的校内兼职教师,他们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其培训效果和质受到影响。
4.缺乏科学的定位
技工院校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定位不够科学准确、理念不新的问题。技工院校把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率上,以致学校把职业指导工作仅当做解决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真正发挥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这样,导致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缺乏认识,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
5.未进行系统规划,职业指导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
对于大部分技工院校来说,在有限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安排职业指导课还只是奢望,因此,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一般还没有纳入课程体系的规划之中。部分学校在德育课中安排有职业指导的内容,但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职业指导,更谈不上构建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较高,但由于这一群体的学历较低,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导致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后续发展乏力
技工院校从学历层次来说,归口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生源数量的减少,其生源素质明显下降。而中职教育“2 1”办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明显压缩,加上技工院校高素质的师资普遍不足、教学设备不够完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有些滞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业的竞争力不强,后续发展受到限制。
2.就业观念没有更新,“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就业稳定性较差
近几年来,我国技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自主就业的不多,大部分学生依靠学校推荐就业。许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这样,往往造成部分毕业生错过许多就业岗位,有些毕业生面试多个岗位均被录用,却不去上岗;一些学生对现有的岗位也不珍惜,稍有不如意,就辞职不干,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损失,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一定影响。
3.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现有,技工院校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比以前更好。即使是农村来的学生,许多学生也吃不了苦,学习没有动力,花钱不愁、衣食无忧,过于自我与任性,抗挫能力弱,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这些学生往往不受企业欢迎,或因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被辞退,或因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主动辞职,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三、如何提高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十分必要。具体要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好坏,关键要看师资队伍。构建一个专兼结合、高效、富有活力的职业指导团队是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效率的前提。一是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职业化的教育培训,通过职业资格准入,提升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对象主要是有比较丰富的就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和部分专职德育课教师。二是要在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开展相关培训教育,要将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技能融入到日常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三是要聘请有关专家,特别是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课,或聘请企业专家给顶岗实习的学生上课,并在课程设置上给学校提供指导。 2.正确认识、科学定位职业指导工作
要迅速弥补职业指导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不足,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技工院校职业指导的定位。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将其纳入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体系,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素质提升。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要,也可以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既弥补职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又丰富了德育教育体系的内容。
3.统筹规划,构建“三全”职业指导培训教育体系
技工院校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其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所谓“三全”体系,即构建全体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培训的体系。
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学生今后如何对待职业岗位,如何就业、择业、创业等。对于职业指导,除了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以外,必须要将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技能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全体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职业指导的“全员育人”意识,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不厌其烦地灌输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要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渗透有关知识。学生外出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要协调有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全员”教育。
全过程教育,即职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培训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针对学生需求,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这项工作。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不同,例如,一年级的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方面,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职业指导教育外,还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入学教育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的岗位有所了解;二是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有关讲座,让学生对企业、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三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与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职业岗位的氛围,巩固专业思想。
全方位培训,即运用不同的学习场景、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培训方式方法全面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培训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包括理论教学课堂、实训教学课堂,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开展好培训工作。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活动,通过活动载体来渗透,往往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来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和方式方法上,可借鉴企业培训的做法,通过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职业指导的内涵和作用,并树立职业意识,掌握有关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总之,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刚刚起步,需要大力推进。技工院校的业务主管部门要制定推进该项工作的有关制度,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牢抓实。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及就业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现,王亮,欧阳伟斌.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校园导刊,2011(3).
[2]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3]叶秀娟.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关键词:职业指导工作 实效性 技工院校
《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随着高校多年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为此国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文件,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也日益重视,有关制度逐渐完善。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中职毕业生,特别是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因此职业指导培训工作的现实作用未能充分显现,该项工作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认知存在许多问题,造成学生到企业工作后的稳定性不够,学生的后续发展、提升比较困难。
一、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是指技工学校根据社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行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针对专业实际、学生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就目前情况而言,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现状不容乐观。
1.起步较晚
由于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技工学校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部分学校开展了此项工作,但起步较晚,工作并不规范。
2.发展不平衡
由于技工院校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办学层次较复杂,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差距较大,导致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不平衡。部分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对这项工作相对比较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而一些一般性技工学校对该项工作没有认真组织开展。
3.缺乏专业师资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目前,技工院校一般都没有成立就业指导机构,职业指导课多由就业科或基础科负责,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职业指导培训的校内兼职教师,他们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其培训效果和质受到影响。
4.缺乏科学的定位
技工院校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定位不够科学准确、理念不新的问题。技工院校把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率上,以致学校把职业指导工作仅当做解决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真正发挥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这样,导致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缺乏认识,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
5.未进行系统规划,职业指导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
对于大部分技工院校来说,在有限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安排职业指导课还只是奢望,因此,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一般还没有纳入课程体系的规划之中。部分学校在德育课中安排有职业指导的内容,但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职业指导,更谈不上构建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较高,但由于这一群体的学历较低,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导致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后续发展乏力
技工院校从学历层次来说,归口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生源数量的减少,其生源素质明显下降。而中职教育“2 1”办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明显压缩,加上技工院校高素质的师资普遍不足、教学设备不够完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有些滞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业的竞争力不强,后续发展受到限制。
2.就业观念没有更新,“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就业稳定性较差
近几年来,我国技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自主就业的不多,大部分学生依靠学校推荐就业。许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这样,往往造成部分毕业生错过许多就业岗位,有些毕业生面试多个岗位均被录用,却不去上岗;一些学生对现有的岗位也不珍惜,稍有不如意,就辞职不干,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损失,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一定影响。
3.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现有,技工院校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比以前更好。即使是农村来的学生,许多学生也吃不了苦,学习没有动力,花钱不愁、衣食无忧,过于自我与任性,抗挫能力弱,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这些学生往往不受企业欢迎,或因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被辞退,或因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主动辞职,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三、如何提高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十分必要。具体要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好坏,关键要看师资队伍。构建一个专兼结合、高效、富有活力的职业指导团队是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效率的前提。一是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职业化的教育培训,通过职业资格准入,提升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对象主要是有比较丰富的就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和部分专职德育课教师。二是要在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开展相关培训教育,要将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技能融入到日常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三是要聘请有关专家,特别是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课,或聘请企业专家给顶岗实习的学生上课,并在课程设置上给学校提供指导。 2.正确认识、科学定位职业指导工作
要迅速弥补职业指导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不足,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技工院校职业指导的定位。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将其纳入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体系,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素质提升。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要,也可以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既弥补职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又丰富了德育教育体系的内容。
3.统筹规划,构建“三全”职业指导培训教育体系
技工院校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其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所谓“三全”体系,即构建全体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培训的体系。
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学生今后如何对待职业岗位,如何就业、择业、创业等。对于职业指导,除了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以外,必须要将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技能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全体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职业指导的“全员育人”意识,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不厌其烦地灌输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要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渗透有关知识。学生外出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要协调有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全员”教育。
全过程教育,即职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培训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针对学生需求,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这项工作。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不同,例如,一年级的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方面,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职业指导教育外,还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入学教育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的岗位有所了解;二是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有关讲座,让学生对企业、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三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与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职业岗位的氛围,巩固专业思想。
全方位培训,即运用不同的学习场景、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培训方式方法全面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培训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包括理论教学课堂、实训教学课堂,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开展好培训工作。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活动,通过活动载体来渗透,往往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来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和方式方法上,可借鉴企业培训的做法,通过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职业指导的内涵和作用,并树立职业意识,掌握有关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总之,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刚刚起步,需要大力推进。技工院校的业务主管部门要制定推进该项工作的有关制度,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牢抓实。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及就业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现,王亮,欧阳伟斌.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校园导刊,2011(3).
[2]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3]叶秀娟.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