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来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yang_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予以激素替代治疗加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戊酸雌二醇片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NK细胞亚型CD56+CD16-、CD56+CD16+以及临床妊娠总计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搏动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56+CD16-和CD56+CD1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56+CD1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CD56+CD1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56+CD16+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临床妊娠率为42.42%,对照组为18.18%,试验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实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同时增加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通过对氯碱厂盐酸生产中氯化氢空冷管的腐蚀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空冷管的设计方案及数学模型,并选用可视化语言Visual Basic 5.0开发了优化设计应用软件.计算结果表明,生产能
探讨了远距离动态GPS用于黄河断面测量的过程及精度,通过试验证明:远距离动态GPS测量系统可以达到黄河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可替代原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黄河断面测量;GPS RTK测量既减少了外业测量的工作强度,又便于内业数据的整理和检查;GPS RTK测量与常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可实时测量点位坐标和高程,远距离动态GPS在黄河断面测量中是可行的。
通过对汶川县2008年landsat5和2014年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提取了地质灾害信息,利用DEM数据对2014年地质灾害的面积在高程、坡度、坡向等致灾因子下进行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计分别计算主观和客观权重,进行权重拟合得到综合权重,建立起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对灾害的易发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面积与2008年预测的高易发区叠加对比进行验证,两者空间分布基本一致,85.
本文探究了总体最小二乘的3种方法,包括奇异值分解、最小奇异值方法和迭代法,并且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文中对3种总体最小二乘法在曲线和曲面拟合中求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