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唐代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中唐文学又是整个唐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多年来已经积淀了许多研究成果,已臻精耕细作之境。近二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日新月异,特别是新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新的观点、选题也层出不穷。不少学者感叹唐代文学研究目前已经很难找到新的选题了。田恩铭教授《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简称《元稹研究》)则是近年来中唐文学研究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5课《画风》。我们在自然界中,经常会遇到“风”,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这篇课文巧妙地通过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浅显易懂,文中三个小朋友说自己怎样画风的语句富有个性、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是进行朗读、思维训练和仿写训练的最佳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
读过《协和大院》一书之后,韩小蕙这个协和大院女儿在讲诉大院故事时如数家珍的熟稔,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庆幸中国近代以来能诞生那么一座“医学圣殿”的同时,也非常庆幸这个圣殿“大院”诞生了这么一位“纤笔一支纵如斯”的韩小蕙,“大院”孕育了她这个女儿,她笔下重生了“大院”。 也许你随便翻翻,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些见闻实录,是对既往生活的回眸,是记述一座具有世界文明风范的高等院校的史笔。对,这样认为是不错,但是
临近中秋之际,彭勇教授送来他和崔继来博士合作的《四镇三关志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拜读之后,有以下三点感想。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四镇三关志》 我国的地方志浩如烟海,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截至1949年,我国存世的地方志就多达8300余种。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尚不可能对每种地方志逐一进行整理校注,只能首先选择其中最有价值者进行整理校注。明人刘效祖撰,刘应节、
在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有关农村改革与“三农”问题一直是作家关注的焦点。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黄传会的“反贫困”系列与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到90年代杨豪的《中国农民大迁徙》与陈章汉的《江口风流》,再到新世纪的“精准扶贫”题材的创作热等,均可印证这个现象。这些作品大都触笔纵横,场面宏大,作品都是从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所发生的的某种现象,来报告农村在改革开放后所产生的巨变,让人从这些现象中领略
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一生的思想历险中,其早期的精神病理学-心理学阶段常被论者所轻忽。实际上,作为一位富有临床经验的精神病理学家,他在这个阶段出版过三部重要的著作——《普通精神病理学》《世界观的心理学》《斯特林堡与凡·高》,其中最后一部书是他从精神病理学—生存哲学双重视角,试图理解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及其作品的一种尝试,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由精神病理学-心理学领域向
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研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各地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网络教研。一时间,网络教研风生水起。作为一项指导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困惑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与网络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联姻之后,传统的教研活动将会重现怎样的生机和转变?如何吸引教师和教研员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如何将线上的教研活动与线下的教研活动挂钩?针对围绕网络教研所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对儒学意义深信不疑而对其理论发展和现实影响又忧心如焚的读书人,读完《儒学与中国现代性》这部书稿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它让我感觉到,千呼万唤的大陆儒学已经不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姿态、一种信仰立场,以自话自说的方式标示着自己的存在,而是已经带着自己的命题、论证和风格直接楔入当代思想前沿,就各种既具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话题,与有着不同学术资源和价值诉求的各种主义派别展开直接的对话和交锋。应当说,传统文化
想为孙学峰先生的新作《汉字形态论》写点什么。书拿到手,颇觉与自己的领域有“隔墙”之感,决定正心诚意先学一遍——这是作者参加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教育与书法表现”所承担的子课题,融入了他从欧阳中石先生做博士后研修的成果,分量和价值是摆在那里的。阅读的过程是艰难并愉快的,这毕竟是学术理论著作;虽然“隔墙”,但会心处却也常有,我往往想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等成句。 我以为,第一,《汉
校本培训是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肯定。校本培训具有“目的为学校,地点在学校中,内容基于学校”的显著特征,这种较强的针对性深得广大教育管理者与受训教师的欢迎。然而随着广大中小学校校本培训活动的日益深入,利用传统手段进行校本培训的方式日渐显现了它的缺陷。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培训任务的确立不能兼顾所有教师的个性需求。校本培训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