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误读存在的合理性

来源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误读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交流中的壁垒,是交流学、翻译学批评的对象.本文从文化哲学、现代释义学角度阐述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并以梭罗创造性理解中国典籍为个案,分析论证了误读实际上是带入性理解.因此,面对语言文化差异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其他文献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更好地践行课改理念呢?  以历史学科为例,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从结构和教材角度看,“模块 专题”的呈现形式比较注重知识结构和教材结构的完整性,教材注重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梳理、归纳、分析,对许多基本史实却淡化处理,这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课时
闻一多新诗“绘画的美”本义是指色彩,但其诗论和诗作也少量涉及廓线、构图、意境等其他绘画要素,这些要素是在“绘画的美”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姑且视之为其扩展义,它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新课改以后,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但在当前教育体制之下,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的社会知识比以前的学生大大提高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跟得上时代,其他社会知识也要跟得上时代,知识涉猎面要比以前更广。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说,仅有专业知识,知识的涉猎面不广是不够的。因为知识涉猎面的广不广往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