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梁凤鸣,《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整体超越》),充分利用学科教材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形象各具神态,语言充满活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好载体。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教育。我就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以教材所选用的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育。传统的教学习惯于就文本讲文本,按照专家对文本的阐释,让学生理解主旨、结构、写作技巧等,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甚至连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也不容许,更不要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其实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努力设法使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改造、联想、创新来表现自我,“倾吐自己的消化液”(顾黄初,《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以展示自身本质力量,通过对文本的创新来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感受语言的美,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选文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抓住关键语句,调动学生积累,启发学生联想、想象
  
  文学作品中,有些描写比较空灵,充满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语句,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济南的冬天》的一文,作者描写济南冬天那雪色草色相间的山色,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更美的山的肌肤”,是什么具体的模样呢?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在教学中,我安排这样的练习,要求学生想象一下“美的山的肌肤”的具体图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发挥想象,作具体描绘,无论文字是否优美,描写是否逼真,但都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出了一定的创造精神。还有学生深刻理解“更美的山的肌肤”的含义,指出“更美的山的肌肤”实际上就是春天来到,漫山遍野,春色无边。进而联想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更美的山的肌肤”就是《春》里“朗润起来”的山色,山上的小草也做好了迎春的准备,转瞬就会像《春》里描绘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青得逼你的眼”的春草一样,使人想到“今天夜里山草也许会绿起来吧”;那充满绿色的水,“冒着点热气”、“也不忍得冻上”,与《春》中“水涨起来了”的春水仅一步之遥。就这样,学生由此文联想到彼文,由彼文观照此文,不但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强化。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创新意识要重视发挥积累的作用。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逻加·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对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再理解,“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从而产生探求、修正的愿望,这同样是培养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种容易采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语言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创新理解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发现美的眼睛,正是对生活的感悟力。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美,感悟作家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丰厚意蕴,融进自己对作品中的“这个”的“新的感悟”,创新解读文本,从而使作品的形象更丰满、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余光中的诗《乡愁》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并非每个初读者都可以感悟出来的。有的学生只能从表面的现象中感悟到诗人以时间为顺序,表达不同时期的“乡愁”。因而这就要求教师给予诱导和启发,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我从两个方面设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将对母亲、新娘的思念之情与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结合在一起写有何作用?”通过讨论,学生感悟到:对母亲、新娘的思念是一种亲情,诗人将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与这种亲情并列一起写,说明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也是一种亲情,从而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讨论“浅浅的海峡”又道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感悟到:这“浅浅的海峡”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浅浅”二字也流露出了深深的遗憾之情,这“浅浅的海峡”却由于台湾当局的原因,长期把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断,实在令人痛心;但它毕竟是“浅浅的”,它意味着台湾必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讨论,学生感悟到了文章丰厚的意蕴,内心获得了“创造”的喜悦,认识到了在对作品的感悟中能激起自己心灵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我国现代作家秦牧说:“一块石子投到一个小池子里,它所能引起的涟漪范围是很小的,但是投到一个大池子里,它所出现的反应范围就是大得多了。”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单一的解读文本,只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应该以所学习的文本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文品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要将他们融进“大池子里”,使他们在语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广阔时空中遨翔,爆发出思想的火花。
  宋朝沈括的《活版》一文,介绍说明了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文章抓住一个“活”字,介绍了毕昇的伟大发明。在教学中,我不是单一地强调活版印刷术的优势,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曾经非常先进的活字印刷已经被人们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活版印刷“活”的特点,它解决了雕版印刷的哪些不足。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发现了活版印刷的“活”是相对雕版印刷的制版、拆版、保存版的不足而言的,活版印刷正是对雕版印刷不足之处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活版印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它的不足。请想一想它有哪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得到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活版印刷的不足——排版花工量大,存版不方便;进而许多学生联想到铅字印刷、电脑排版等现代印刷技术。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动力,即使如活字印刷这样伟大的发明,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为人们所抛弃。活版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是一次创新,铅字印刷是一次创新,电脑排版也是一次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推动印刷术的进步,任何事物既有其优点,又存在不足之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只有不断创新,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即使如电脑排版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完美无缺的最新技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将为更新的技术所代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必将走向未来社会,他们未来的创新能力如何,成就怎样,都和我们今天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关,阅读教学同样要承担起这一重任。正如洪宗礼先生所说,语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新奇感和追求感,让他们把积极思维、突发奇想、标新立异、刻意创新作为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洪宗礼,《用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语文课堂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教学。怎样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水平与能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都十分关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有效阅读对话,提升阅读对话的层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犊牦牛(Bos grunniens)腹泻是目前牧区常发疾病,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i)所引起,严重危害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牧区,基层兽医人员及相关医疗器械缺
摘要: 阅读教学以其重要的地位占据着语文教学的一片天空,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会学生阅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培养途径学生阅读能力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教学的四个板块,阅读教学以其重要的地位占据着语文教学的一片天空,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会学生阅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在我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点体会。    一、创设阅读的大环境  
摘要: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有三个大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课堂学习和学生作业纠错。这三个环节都必须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情景”、“协作”、“会话”促使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