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在一定文体形式的规范内的创作过程,要形成写作的文体意识,应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对文体形式的正确认识。本文根据作者在小学语文一线教学的实践,首先找出小学阶段当前存在的写作中的问题。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采取读写、说写和听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读、说、听、写统一起来,围绕小学生的写作教学进行论述。通过小学生的实践,形成对写作的思维,掌握写作的技能,逐步培养出写作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写作 语文教学 文体意识
写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是一个人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种素养。《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样的“入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进行表述训练的“动态过程”。也突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培养表达“能力 ”和语文“素质”。同时,还关照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我尝试在日常写作教学实践中采取读写、说写和听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读、说、听、写统一起来,努力达到写作水到渠成的目标。
一、诵读经典,激发写作欲望,感受经典的写作。
写作教学是建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对写作这一实践的清晰认识,逐渐在心理上消除对写作的畏惧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指导写作的目标,通过分析所阅读的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找到写作的感觉和信心。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美文,更是学生喜欢阅读的对象,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就有很强的可读性,故事的主人公的经典形象非常容易唤醒同龄人的认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形式。类似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是很多的,在阅读这些文章中重要的是学生的写作意识被唤醒,写作的冲动和心理需求逐步产生,从而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再认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的量是有限的,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我在实践中大力提倡诵读经典,在班级组成读书小组,纳入班级的常规活动。通过日常的互助合作,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的水平,并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相应的写规范的读书笔记。同时多次让学生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对写作的正确认识,形成写作中文体的意识,明确如何去写作,产生写作的冲动,踏出写作实践的步伐,从而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了写作的内涵。
二、口语交际,真情实感的告白,写作思维的形成。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每一单元的回顾拓展中重要的一项,是小学阶段练习写作的基础。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在课余生活的收获和感受,这个口语交际活动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着实让我们的学生头疼了一把。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措辞、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练习的预备。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语言概括自己的课余生活,更不能用优美、清晰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课余生活,原因何在呢?就是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强化练习,教学目标设计较低,导致学生迈入三年级后仍不能很好的用写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亮点,通过口语训练,将说和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在与他人的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告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学会体会自己的感情如何表现在写作中,从而形成写作的思维和文体的意识。
三、写作的实践应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写作的实践过程和结果正是其体现。小学写作的实践更是特别强调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所以说写作是“读、说、听、写”统一的,不拘泥于写的本身。
“开放”指小学写作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学生在“读、说、听”的过程中写作,在生活的体验中写作,写出自己的乐趣。
“多维”,一指小学写作教学的目标是整体多重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指小学写作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记叙、想象、应用、说明都训练。既一如既往要求孩子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事实说;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
“创新”是指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应用者和创造者。除了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
因此只有在充分的写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对文体形式的清晰认识,才能逐步培养出文体意识,才能提高写作的能力。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从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谈谈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没有深入的去触及文体的范式等内容,更没有涉及当前社会发展中文体形式的创新等。文体是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载体,有着严格的范式和规制,只有建立了对文体的正确认识,才能依托这一载体创造出璀璨的语言文化,才能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文体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发。
4、杨再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写作 语文教学 文体意识
写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是一个人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种素养。《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样的“入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进行表述训练的“动态过程”。也突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培养表达“能力 ”和语文“素质”。同时,还关照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我尝试在日常写作教学实践中采取读写、说写和听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读、说、听、写统一起来,努力达到写作水到渠成的目标。
一、诵读经典,激发写作欲望,感受经典的写作。
写作教学是建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对写作这一实践的清晰认识,逐渐在心理上消除对写作的畏惧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指导写作的目标,通过分析所阅读的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找到写作的感觉和信心。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美文,更是学生喜欢阅读的对象,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就有很强的可读性,故事的主人公的经典形象非常容易唤醒同龄人的认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形式。类似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是很多的,在阅读这些文章中重要的是学生的写作意识被唤醒,写作的冲动和心理需求逐步产生,从而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再认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的量是有限的,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我在实践中大力提倡诵读经典,在班级组成读书小组,纳入班级的常规活动。通过日常的互助合作,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的水平,并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相应的写规范的读书笔记。同时多次让学生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对写作的正确认识,形成写作中文体的意识,明确如何去写作,产生写作的冲动,踏出写作实践的步伐,从而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了写作的内涵。
二、口语交际,真情实感的告白,写作思维的形成。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每一单元的回顾拓展中重要的一项,是小学阶段练习写作的基础。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在课余生活的收获和感受,这个口语交际活动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着实让我们的学生头疼了一把。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措辞、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练习的预备。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语言概括自己的课余生活,更不能用优美、清晰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课余生活,原因何在呢?就是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强化练习,教学目标设计较低,导致学生迈入三年级后仍不能很好的用写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亮点,通过口语训练,将说和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在与他人的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告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学会体会自己的感情如何表现在写作中,从而形成写作的思维和文体的意识。
三、写作的实践应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写作的实践过程和结果正是其体现。小学写作的实践更是特别强调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所以说写作是“读、说、听、写”统一的,不拘泥于写的本身。
“开放”指小学写作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学生在“读、说、听”的过程中写作,在生活的体验中写作,写出自己的乐趣。
“多维”,一指小学写作教学的目标是整体多重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指小学写作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记叙、想象、应用、说明都训练。既一如既往要求孩子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事实说;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
“创新”是指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应用者和创造者。除了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
因此只有在充分的写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对文体形式的清晰认识,才能逐步培养出文体意识,才能提高写作的能力。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从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谈谈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没有深入的去触及文体的范式等内容,更没有涉及当前社会发展中文体形式的创新等。文体是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载体,有着严格的范式和规制,只有建立了对文体的正确认识,才能依托这一载体创造出璀璨的语言文化,才能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文体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发。
4、杨再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