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数学情景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归纳探索,形成概念—概念应用,巩固延伸—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创设好问题情境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特殊且有效的教学手段。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趣味,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创设情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在此我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学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学生自己能够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形成了迫切要求学习的情景,为后面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3.从实施过程来看,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其结果使教学系统中的教与学控制在最佳状态——后进生在练习中及时得到帮助,中等以上的学生也有进一步发挥的机会,从而教师更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5.数学情景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情景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常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后进生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逐步爱上数学,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6.数学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常见做法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 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现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 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 q)/22],即可得p2 q2≥2pq。对于问题②,我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11、1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11G=12a,12G=1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 b)/2],即得(a b)/2≥ab ,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
  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只要我们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琉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琉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琉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琉斯能否追上乌龟?
  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直线y=2x m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直线AB的方程。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
  例如:①|AB|=4;②若O为原点,∠AOB=90°;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涉及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4.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我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y)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巡视后我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数学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经教师的表扬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中学数学中掌握更多科学方法,是教师钻研教材的钥匙,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问题的解决具有独特策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解题是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解题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指导过程,也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
摘 要: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创新素质 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因此,如何优化数学课堂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对三角函数常见的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数形结合 函数图像 函数单调性    高一下学期一开始,教学内容就进入了三角函数。这一节公式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是只要学生能够每天定时定量地练习题目,公式自然能够熟练应用,而且烂熟于心。而且学生本身对公式也比较重视,因为公式的各种灵活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做完一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