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伏园被称为民国时期的“副刊大王”。从1919年担任《国民公报》副刊编辑开始,又先后担任《晨报》《京报》《国民日报》《中央日报》《新民报》等报纸副刊编辑。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因病逝世于上海,孙伏园此时正担任《晨报》副刊编辑,闻讯后难以抑制痛苦之情,撰写了一副挽联敬献给敬爱的鲁迅先生: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这副对联篇幅短小,但内涵深蕴,构思独创,堪称绝妙。
名联中包含鲁迅一生中的代表作和做过主编之刊的名称:《莽原》《野草》《热风》《奔流》《呐喊》《毁灭》《而已》《十月》《噩耗》《彷徨》。上联体现了民族脊梁鲁迅一生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无私无畏的品格和矢志不渝追求人生理想社会的坚定信念。下联表现了广大民众对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病逝的沉痛悼念之情。可谓知人知心,饱含深情。以书名连缀成联,而且对仗严谨,构思精妙。
孙伏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民众的心声,更是表达作为鲁迅学生的敬爱之情。
早年求学时期,孙伏园有幸两度成为鲁迅的学生。
1911年绍兴光复,已经回国的鲁迅被任命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而在这一年,17岁的孙伏园考入山会师范学堂,成为鲁迅的学生。鲁迅勉励孙伏园:“如果不会写作,可以先翻译一点外国的作品;如果不会写纯文艺的东西,可以先写一点小品文杂记之类。”孙伏园深受鼓舞。一次,孙伏园写了一篇作文,祝贺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鲁迅阅后,大为赞赏,亲自在他的作文后面写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评语。孙伏园望着这鲜红的批语很激动,孙伏园更加发奋读书写作,以回报老师的殷殷关爱。
1917年新文化运动思潮席卷大江南北,孙伏园怀揣一颗文学梦想之心来到北京,此时,鲁迅正担任教育部职员,闻讯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孙伏园入学,最初为旁听生,一年后,孙伏园转为正式学生。1920年秋,鲁迅开始兼任北大讲师,主讲《中国小说史》,孙伏园有幸第二次成为鲁迅的学生,师生情谊日盛。
鲁迅将创作的小说《阿Q正传》一段段地交给孙伏园,自2012年12月4日起在《晨报》副刊开始连载,在孙伏园主编《晨报》副刊期间,鲁迅发表小说、杂文有50余篇,可见鲁迅对于孙伏园办刊的厚爱,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孙伏园对恩师的敬重和二人的友谊之深。这些扛鼎之作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虽然后来世事离乱,孙伏园和鲁迅四处漂泊,但二人的友谊一直保持着,孙伏园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鲁迅。1936年10月20日下午3点多,孙伏园在河北定县得知鲁迅病逝的消息后异常难过。
第二天他从上海赶到北京看望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在鲁迅的木炭画像前躬身失礼,凄凄切切,令人动容。回来后,与鲁迅一幕幕交往的往事浮现眼前,他难以抑制情绪,制作挽联敬献给恩师鲁迅:“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又挥笔写下了《忆鲁迅先生》,在文中他深情地说:“我们希望鲁迅先生的思想精神永远领导着我们勇猛奋进吧。”
一副内涵丰富、构思精巧的对联背后蕴含着鲁迅与孙伏园两个人的深厚师生情谊,令人难忘。
编辑 杨逸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因病逝世于上海,孙伏园此时正担任《晨报》副刊编辑,闻讯后难以抑制痛苦之情,撰写了一副挽联敬献给敬爱的鲁迅先生: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这副对联篇幅短小,但内涵深蕴,构思独创,堪称绝妙。
名联中包含鲁迅一生中的代表作和做过主编之刊的名称:《莽原》《野草》《热风》《奔流》《呐喊》《毁灭》《而已》《十月》《噩耗》《彷徨》。上联体现了民族脊梁鲁迅一生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无私无畏的品格和矢志不渝追求人生理想社会的坚定信念。下联表现了广大民众对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病逝的沉痛悼念之情。可谓知人知心,饱含深情。以书名连缀成联,而且对仗严谨,构思精妙。
孙伏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民众的心声,更是表达作为鲁迅学生的敬爱之情。
早年求学时期,孙伏园有幸两度成为鲁迅的学生。
1911年绍兴光复,已经回国的鲁迅被任命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而在这一年,17岁的孙伏园考入山会师范学堂,成为鲁迅的学生。鲁迅勉励孙伏园:“如果不会写作,可以先翻译一点外国的作品;如果不会写纯文艺的东西,可以先写一点小品文杂记之类。”孙伏园深受鼓舞。一次,孙伏园写了一篇作文,祝贺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鲁迅阅后,大为赞赏,亲自在他的作文后面写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评语。孙伏园望着这鲜红的批语很激动,孙伏园更加发奋读书写作,以回报老师的殷殷关爱。
1917年新文化运动思潮席卷大江南北,孙伏园怀揣一颗文学梦想之心来到北京,此时,鲁迅正担任教育部职员,闻讯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孙伏园入学,最初为旁听生,一年后,孙伏园转为正式学生。1920年秋,鲁迅开始兼任北大讲师,主讲《中国小说史》,孙伏园有幸第二次成为鲁迅的学生,师生情谊日盛。
鲁迅将创作的小说《阿Q正传》一段段地交给孙伏园,自2012年12月4日起在《晨报》副刊开始连载,在孙伏园主编《晨报》副刊期间,鲁迅发表小说、杂文有50余篇,可见鲁迅对于孙伏园办刊的厚爱,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孙伏园对恩师的敬重和二人的友谊之深。这些扛鼎之作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虽然后来世事离乱,孙伏园和鲁迅四处漂泊,但二人的友谊一直保持着,孙伏园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鲁迅。1936年10月20日下午3点多,孙伏园在河北定县得知鲁迅病逝的消息后异常难过。
第二天他从上海赶到北京看望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在鲁迅的木炭画像前躬身失礼,凄凄切切,令人动容。回来后,与鲁迅一幕幕交往的往事浮现眼前,他难以抑制情绪,制作挽联敬献给恩师鲁迅:“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又挥笔写下了《忆鲁迅先生》,在文中他深情地说:“我们希望鲁迅先生的思想精神永远领导着我们勇猛奋进吧。”
一副内涵丰富、构思精巧的对联背后蕴含着鲁迅与孙伏园两个人的深厚师生情谊,令人难忘。
编辑 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