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疑似猪丹毒病例的诊治

来源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jiangha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和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疹块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本文针对规模化猪场急性死亡的育肥猪采用了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诊断法,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分离菌对头孢类药物、青霉素、阿莫西林高度敏感的特性,判定该猪场育肥猪死亡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所致。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取得了明显得治疗效果,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规模化;疑似;猪丹毒;诊治
  猪丹毒是规模化猪场中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也是对养猪业威胁较大的猪传染病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猪场疫病防疫的重点。本病多发于夏、秋两季,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侵害3~6月龄的架子猪,其它动物和人也可感染,呈良性经过,称为类丹毒。近年来,猪丹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猪丹毒的病原、临床症状、诊治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更加有效地防治猪丹毒。
  1 发病情况
  1.1 临床症状
  某高校教学实习农场规模化猪场存栏生猪640头,其中母猪100头,育肥猪100 头,保育猪150头,仔猪290头。2014 年2月28日发现2头母猪食欲不振,其中1头猪体温升高到42 ℃,表现呼吸急促,眼睑水肿,眼角有分泌物,耳后、颈、胸、腹部皮肤有菱形、圆形突起红斑,其大小约4 cm~6 cm,与健康皮肤界限明显,指压易褪色(如图1a和图1b所示),2 d~3 d后,疹块渐变为暗红色或紫色,耳、头、尾处,呈现干性坏死,使猪丧失两耳、尾或趾,背部皮肤整块坏死,形成疤痕,第4天死亡。
  1.2 病理剖检
  对病死猪在病理实验室进行解剖可见: 胃底、幽门部严重出血,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肠黏膜发生炎性水肿,脾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包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外翻;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红色,肾脏切面皮质部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肝充血肿大;心肌有点状出血;关节液增加,在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2 诊断
  2.1实验室诊断
  将所采集病料在病理化验室采用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1.1 细菌的分离纯化
  采集病死猪肺脏无菌接种于猪胃消化肉汤兔鲜血琼脂平板上,在37 ℃倒置培养24 h,挑取单个菌落进一步纯化培养,挑取纯化的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兔鲜血琼脂平板37 ℃倒置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革兰染色镜检。结果发现,在血液琼脂里菌落呈雾点状,其周围有极窄的溶血圈,革兰染色为稍弯曲,两端钝圆,单个或呈堆状排列的阳性细杆菌,具备猪丹毒杆菌的培养特性。
  2.1.2动物试验
  因病料含菌量少,进行细菌诊断有困难,应接种小动物以辅助诊断。
  2.1.2.1 病料处理
  将脾、肾、淋巴结及有疹块的皮肤等作为病料,取其1 g~2 g磨碎,用生理盐水10倍稀释,制成混悬液。
  2.1.2.2 使用动物
  吸取混悬液0.2 mL,试验组5只小白鼠皮下注射,对照组5只小白鼠皮下注射0.2 mL灭菌生理盐水;试验组2只鸽子胸肌注射1 mL,对照组2只鸽子胸肌注射1 mL灭菌生理盐水。
  2.1.2.3 结果观察
  接种后24 h~96 h,鸽子的两腿麻痹,头缩且羽毛蓬乱,停食死亡。小白鼠开始发病时精神萎钝,背拱,毛乱,眼闭,停食,4 d~7 d相继死亡。死鸽和小白鼠均呈现脾脏肿大、出血,肝、脾中均发现大量的丹毒杆菌。再用上述试验动物的培养物0.5 mL,皮下注射豚鼠2只,分组观察,2 d后2只豚鼠均健活,符合豚鼠对猪丹毒杆菌无易感性的特点。
  2.1.3 细菌的生化鉴定
  将纯化后的细菌按照常规方法接种于生化鉴定管中,37 ℃培养24 h,按照实验说明判定结果,分离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果糖硫化氢试验为阳性,不发酵蔗糖、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醇。VP和MR试验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尿素反应为阴性,符合猪丹毒杆菌的生化特性[1]。
  2.1.4药敏试验
  将分离纯化的菌株均匀涂布于兔鲜血琼脂平板上,将药敏纸片均匀贴在平板上,37 ℃培养24 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显示,青霉素抑菌直径(mm)>26, 阿莫西林抑菌直径(mm)>20,可见分离纯化菌株对头孢类药物、青霉素、阿莫西林高度敏感[2]。
  2.1.5 病原体的易感性(表1所示)。
  3 治疗
  综合该规模化猪场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确诊该场育肥猪为猪丹毒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败血性病例,对已感染的猪在发病后24 h~36 h及时防治。
  3.1 西药
  根据药敏试验,青霉素,头孢类药物,阿莫西林对本病敏感。最敏感的药物首选青霉素,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80 000 IU,用灭菌水稀释,将总量分成2份,每12 h肌肉注射1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
  3.2中药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采用安微农业大学李夫基教授的猪丹毒方剂:黄柏、桅子、大黄、黄芩各65 g;连翘、知母、花粉、银花、菊花、食盐各50 g;赤小豆、甘草各15 g;四六片0.5 g、黄连10 g,苦参40 g,加水2 500 mL,浸泡24 h,煎成药液,浓缩至原液的2/3。用多层纱布过滤5次,装入瓶内,煮沸消毒,冷却后肌肉注射,每次10 mL。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补液盐(由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混合后制成),治疗第4天,猪的食欲有所恢复,体温 39.2 ℃,背部皮肤疹块有所消退,继续治疗,第5天后,猪的食欲完全恢复,自由采食,精神状态较好,体温 39 ℃,背部皮肤疹块开始结痂并脱落,留下紫红色烂斑,再巩固治疗1 d,第8天,猪已恢复正常,只是背部皮肤还残留有暗斑。通过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完全控制了该猪场猪丹毒的再次发生,后续未再出现新的病例。
  3 讨论
  该猪场此次猪丹毒覆盖了3种类型,其中1头猪在疫病流行前期,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属于急性猪丹毒,4头猪皮肤出现了典型的红色疹块,为亚急性猪丹毒;最后有部分猪跪地不起,关节肿大,为慢性猪丹毒。然而,猪丹毒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等疫病相似,容易误诊,应鉴别诊断。
  (1)排除猪瘟病毒,全面调查,该养殖场进行了猪瘟免疫注射,没有典型猪瘟流行,也没有慢性猪瘟发作,可排除猪瘟发生的可能性。且猪瘟的腹泻症状明显,而亚急性猪丹毒的腹泻症状很少发生。猪瘟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不论猪的大小都同样发病,死亡率比猪丹毒高。
  (2)排除猪副伤寒,猪副伤寒多感染仔猪,而亚急性猪丹毒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且副伤寒的腹泻症状较多,而亚急性猪丹毒的腹泻症状很少发生。此外,可进行治疗性诊断,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和疗效做出判断。如果是亚急性猪丹毒,使用青霉素会有很显著的疗效,而若是猪瘟或副伤寒则效果很差。
  (3)排除猪肺疫,猪肺疫虽然大小猪都感染,但多散发,常在春秋季节气候变化大的时候发生。仔猪副伤寒则常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一般是散发,仅限于小地区。
  (4)加强预防,对猪圈经常定期用10 %石灰乳喷洒消毒,每年至少25次,很多猪场发病原因是由于从外引进种猪引起,因此,自繁自养是防止猪丹毒的关键。对猪只要合理的饲养管理,适当运动,每天起垫圈棚,检查猪的健康状况,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按期预防注射猪丹毒弱菌苗, 建议在仔猪60~90日龄时,进行1次猪丹毒单苗或三联苗免疫接种。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建议将泰诺灵与10 %阿莫西林拌料饲喂6 d~8 d,或在饲料、饮水中添加青霉素系列的药物进行预防,防止本病的再次发生,但时间不宜太长(4 d~6 d),以免造成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2篇,略)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哈原油管道阿拉山口计量站开展的国内首例管线自动取样系统注水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分析研究,阐述了依照ISO 3171及APIMPMS第8章实施自动取样系统注水实验的详细过
[目的]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PCR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引物进行特异性比较。[方法]用36株单增李斯特氏菌、非单增李斯特氏菌以及其他菌属的细菌,将我室的2对引物与其他作者设
[目的]选择适合奶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富集的液体培养基。[方法]参考ISO/TS11133-2中的培养基验证方法并有所改进,对国际上常用的5种液体培养基进行比较选择。[结果]5种液体培养
中图分类号:S816.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12-0056-03  4 发酵液体饲料对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使用发酵液体饲料可改变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构成。最常见的变化是乳酸菌浓度提高,特别是胃肠道中乳酸菌的浓度。饲喂发酵液体饲料的断奶仔猪后段肠道乳酸菌比例增高,而在饲喂干饲料的仔猪大肠杆菌比例提高。该比例还受发酵条件的影响。当胃肠道内容物在37 ℃下培养
期刊
[目的]研究建立测定烟火药剂中高氯酸盐含量的方法。[方法]烟火药剂洗去有机粘合剂后,用热水溶解使高氯酸盐从烟火药剂中还原分离,高温使高氯酸盐分解成氯化物,然后用银量法测定
[目的] 表达重组牛朊病毒正常蛋白特异性片段.[方法] 用所设计引物以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牛朊病毒正常蛋白特异性片段基因,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牛朊病毒正常蛋白特异性片段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