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创新思维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新型人才奠定数学能力基础.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思维个性化的消失导致数学教学没有活力
  数学是一门多向思维的学科,它应该最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而现今,数学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数学的这种特性,教师上课按照固定的方式进行,主导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话语权,只知道按照老师所传授的方法进行解题答题.长此下去,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对考分的崇拜使学生丧失创新思维的追求
  传统的分数论在现在的教育界还大有市场,因为社会上及家长评价教学成绩的标准仍然是分数的高低.这就迫使包括数学在内的各个学科,仍然在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等都放在了教学的次要地位.受教师影响,学生对考试分数也盲目崇拜,一切以教师的传授和教材为准,没有质疑精神.
  朱熹说得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没有了最根本的质疑精神,学问上就不会有真正的长进,特别是数学学科,尤其如此.没有了质疑,还哪里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对策
  
  1.创设宽松生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努力将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样、生动而有趣,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参与探索,在学习数学思想的过程中体会追求真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棍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棍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纷纷思考原因,课堂热闹起来.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棍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棍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基本都能够成功找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2.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开启创新意识
  质疑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动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学生是在对问题的注意、思维、记忆、操作等探究过程中获得认识和实现创新的.因此,教师要适时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以敢想、敢问、敢说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些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能引导学生质疑的创新性思维练习题并指导学生练习,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通过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以某一问题为发散源,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路径,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或升华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的课堂练习题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开阔思维视野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布置一道数学作业题:王师傅计划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28个,5个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要4个小时完成任务,每小时要多加工几个零件?根据题意,学生一般列式为28×5÷4-28=7(个).也有的学生直接列式为28÷4=7(个),坚持后一种解法的学生认为,把原来每小时要加工的28个零件,平均分配到4个小时里面,就是每小时要多加工的零件数.这样,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变化,从而获得答案的多种解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