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活化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观察感悟,丰富生活体验——确定主题,诱发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交流合作,强化生活体验——构思成文,抒发生活体验——灵活修改,深化生活体验——多元评价,满足成功体验——分层展示,升华成功体验。
关键词:生活体验 享受作文 体验作文 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主要有:
⑴训练内容过于精细化,忽视学生的个体创造。
⑵章法指导过于机械化,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⑶人物事件过于虚构化,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
⑷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化,忽视学生的创作热情。
⑸写作语言过于成人化,忽视学生的童真童趣。
⑹习作课堂过于封闭化,忽视学科的整合统一。
这样的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也使学生对作文失去感情和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素养功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模式,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还原生命本色,努力开辟能唤醒孩子天性,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天地,让作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勃勃生机。
所谓“生活化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再将生活的体验与文本的感悟结合起来,不断整合、内化再整合,产生新的思想体验,产生自主写作的动机,并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活化作文”关注写作的全过程,我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生活化作文”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诱真情
1.模拟“情场”,营造情感倾吐氛围。作文应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形式,应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切忌一开始就接受写作任务。因此,新课伊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并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即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置身体验,以情动情,或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等方式,增强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澎湃的情感共鸣,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倾吐氛围,让学生产生想吐一吐心里话的情感冲动。
2.适时点拨,指导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和冲动后,要适时适度地结合有机载体,渗透和点拨情感交流方式和习作要求,为习作和情感表达作好铺垫。主要可以渗透:①真情表达方法。a、直接抒情法,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b、借事抒情法,即通过一两件事例来表达自己产生如此情感的原因,借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情感;c、议论抒情法,即对某事某人直接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②按一定顺序把心里话说清楚,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具体,适当地把习作的要求(如围绕一个意思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等)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有机载体之中。
二、追忆生活——燃真情
1.翻阅日记,追忆往事,点燃真情。指导学生边翻阅日记,边重温“日记”梦,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要事,重温自己所参观过、所置身体验过的美景,在头脑屏幕上再现出来,轻轻地“叙说”,慢慢地“品味”。
2.闭目想象,追忆往事,点燃真情。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轻音乐),倒放“生活”带,重温往事,再次点燃真情,引发情感冲动。比如引导学生翻翻日记找一找,闭上眼睛想一想: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和他发生的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把当时的情形在头脑中过过“电影”。这样,在追忆往事中重温旧梦,引发旧情,点燃心中的情感之火。
三、开启心扉——诉真情
当学生在回忆往事中,重温了往昔的情感体验,点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心潮澎湃,蓄满了情感冲动,引发学生倾吐心扉,打开情感闸门,拿起笔来描述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1.少限制,多引导,在自由表达中倾吐情感。此时此刻,任何讲究形式、注重文体、不合时宜的指导,都是情感倾泄的障碍。其结果或是堵住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或是转移学生的注意,淡化学生情感,阻断学生想象,使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轻轻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说真话,吐真情。
2.说真话,吐真情,在真实表达中抒发情感。唯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人记事中说真话,吐真情,做到:①感情“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事例“实”,所选事例应是亲身经历的,不应凭空捏造,抄套范文;③表达“准”,要用恰当的词句,准确描述真实或想象的事物,正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到人真、事真、景真、情真。
四、自由交流——品真情
习作的讲评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一定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理解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情感。同时,根据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考虑和自主修改文章,自由交流自己的感情。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在自由交流中评改。首先,选择写得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作文由该同学在班上朗读交流(事先征得本人的同意),让全班同学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如下)进行评讲,修改;其次,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好的同学,互相读作文,评作文,自由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自主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2.在直接交流中评改。对某个人说的心里话,如果方便的话,可让学生直接交给他去看,即互相交流感情,增进了解,又检验学生是否做到说真话,吐真情,是否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真情实感。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学生的作文就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不会因为写作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享受。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文,使他们的潜力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彰显,这样必将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参考资料:
1、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
2、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
3、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
4、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
关键词:生活体验 享受作文 体验作文 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主要有:
⑴训练内容过于精细化,忽视学生的个体创造。
⑵章法指导过于机械化,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⑶人物事件过于虚构化,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
⑷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化,忽视学生的创作热情。
⑸写作语言过于成人化,忽视学生的童真童趣。
⑹习作课堂过于封闭化,忽视学科的整合统一。
这样的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也使学生对作文失去感情和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素养功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模式,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还原生命本色,努力开辟能唤醒孩子天性,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天地,让作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勃勃生机。
所谓“生活化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再将生活的体验与文本的感悟结合起来,不断整合、内化再整合,产生新的思想体验,产生自主写作的动机,并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活化作文”关注写作的全过程,我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生活化作文”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诱真情
1.模拟“情场”,营造情感倾吐氛围。作文应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形式,应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切忌一开始就接受写作任务。因此,新课伊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并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即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置身体验,以情动情,或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等方式,增强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澎湃的情感共鸣,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倾吐氛围,让学生产生想吐一吐心里话的情感冲动。
2.适时点拨,指导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和冲动后,要适时适度地结合有机载体,渗透和点拨情感交流方式和习作要求,为习作和情感表达作好铺垫。主要可以渗透:①真情表达方法。a、直接抒情法,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b、借事抒情法,即通过一两件事例来表达自己产生如此情感的原因,借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情感;c、议论抒情法,即对某事某人直接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②按一定顺序把心里话说清楚,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具体,适当地把习作的要求(如围绕一个意思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等)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有机载体之中。
二、追忆生活——燃真情
1.翻阅日记,追忆往事,点燃真情。指导学生边翻阅日记,边重温“日记”梦,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要事,重温自己所参观过、所置身体验过的美景,在头脑屏幕上再现出来,轻轻地“叙说”,慢慢地“品味”。
2.闭目想象,追忆往事,点燃真情。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轻音乐),倒放“生活”带,重温往事,再次点燃真情,引发情感冲动。比如引导学生翻翻日记找一找,闭上眼睛想一想: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和他发生的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把当时的情形在头脑中过过“电影”。这样,在追忆往事中重温旧梦,引发旧情,点燃心中的情感之火。
三、开启心扉——诉真情
当学生在回忆往事中,重温了往昔的情感体验,点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心潮澎湃,蓄满了情感冲动,引发学生倾吐心扉,打开情感闸门,拿起笔来描述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1.少限制,多引导,在自由表达中倾吐情感。此时此刻,任何讲究形式、注重文体、不合时宜的指导,都是情感倾泄的障碍。其结果或是堵住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或是转移学生的注意,淡化学生情感,阻断学生想象,使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轻轻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说真话,吐真情。
2.说真话,吐真情,在真实表达中抒发情感。唯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人记事中说真话,吐真情,做到:①感情“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事例“实”,所选事例应是亲身经历的,不应凭空捏造,抄套范文;③表达“准”,要用恰当的词句,准确描述真实或想象的事物,正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到人真、事真、景真、情真。
四、自由交流——品真情
习作的讲评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一定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理解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情感。同时,根据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考虑和自主修改文章,自由交流自己的感情。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在自由交流中评改。首先,选择写得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作文由该同学在班上朗读交流(事先征得本人的同意),让全班同学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如下)进行评讲,修改;其次,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好的同学,互相读作文,评作文,自由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自主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2.在直接交流中评改。对某个人说的心里话,如果方便的话,可让学生直接交给他去看,即互相交流感情,增进了解,又检验学生是否做到说真话,吐真情,是否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真情实感。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学生的作文就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不会因为写作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享受。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文,使他们的潜力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彰显,这样必将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参考资料:
1、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
2、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
3、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
4、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