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讲普通话的诸葛亮怎么舌战群儒?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f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些言语交锋的名场面,心中总会响起向智慧和说话艺术致敬的激烈掌声: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操煮酒论英雄、武乡侯骂死王朗、定三分隆中决策……你来我往,好不畅快。 那么问题来了,山东人诸葛亮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该如何辩论?河北人刘备和安徽人曹操怎么共论天下英雄?甘肃人董卓和内蒙古人吕布竟然吵得起架来?
   在我国历史中,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们在不同时期依次被称为“雅言”“通语”“汉音”“正音”“官话”和“国语”,以及我们最熟悉的“普通话”。
   夏商周时期,商人向夏人学说话,周人又向商人学说话,所以当时的雅言为夏言。夏朝和商朝迁都频繁,但基本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今河南境内。由此,雅言的标准音即以洛阳一带的洛阳音为基础,为古河洛语。
   秦始皇统一六国起,稳定的中央集权开始为相对统一的语言形成创造客观条件。秦十五载而亡,后来两汉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为各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摇篮,因此,较为统一的汉文化及语言得以逐渐形成。两汉分别定都长安和洛阳,承袭了夏商周时期的雅言(两汉时期也称“通语”),将“洛语”作为国语。
   洛语的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据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的访谈,以《国风·周南·关雎》为例,若以古音诵读,大概是这样的:“关(groon)关(groon)雎(ca)鸠(gu),在(ze`)河(gaal)之(dye)洲(dyu)。窈(iiu`)窕(lêêu`)淑(hlyeug)女(na`),君(gun)子(zle`)好(huu`)逑(gu)。”直至清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都是在洛阳一带。
   所以,只要三国时期的人物会说洛语,那谈天说地、吵架斗嘴便都不成问题。可真正的问题又来了,大家真的都会说洛语吗?
   先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雄辩群儒的诸葛孔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的诸葛亮,早年跟随其叔父至荆州,叔父死后其便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并自谦地将自己称为南阳一耕农。
   耕农何以会说通语?自谦之词,不可信也!论出身,诸葛亮的家庭是琅琊的官吏之家、名门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曾于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曾于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不仅如此,诸葛亮的母亲章氏也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母亲。良好的家风、温馨的家庭氛围,加之长兄诸葛瑾洛阳学成归来,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很好的启蒙,还得以向兄长请教、切磋交流。所以,诸葛亮后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就顺理成章。而家中世代为官,兄长又从洛阳游学归来,诸葛亮还是有条件学习并说一口流利洛语的。
   凭借洛语,诸葛亮当然可以与群儒辩论大展口才,成功与东吴联手抗曹。只是现在再回想起“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一回,不论是江苏人张昭“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这咄咄逼人的一问,还是浙江人虞翻“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颇有心机的试探,或是山东人诸葛亮“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等数番精绝回应,统统在气势高昂、智慧闪亮之中透着一股浓浓的洛阳话味道,或许还各自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和山东口音。说起来,这场面好像更添了热烈气氛。
   再说诸葛亮的主公刘玄德。“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涿郡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家世代在州郡为官,其祖父刘雄被举孝廉而官至东郡范令。所以,刘备也是生于官吏之家,且为贵族后辈,耳濡目染会讲一些洛语。后来,刘备外出游学,广交各路豪杰。再后来,刘备便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也就有了之后三兄弟一起打天下的故事。
   所以说,凭借洛语,刘备可以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时正值风雨变化、天外龙挂,曹操指着天说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刘备彼时正忧心曹操把自己当作英雄、视为对手可怎么办,听闻此话,更是心里没底。不过刘备的特长是喜怒不形于色:“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数番来回,曹操终究还是不买刘备装糊涂的账,激昂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即便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刘备,此时也掉落了手中的筷子,适逢一声惊雷,刘备便以被雷声惊到为由搪塞过去了。曹操见状,只笑道:“丈夫亦畏雷乎?”从此不疑刘备。现在想来,如果不是二人各自藏有心事,能在一个阴雨天气,品着小酒、吃着青梅,论天下英雄与世间奇事,且配着洛阳话颇有些味道的声调,也是极好的。
   刘备与诸葛亮皆为北方人,且出身于官吏之家,所以对洛语的掌握应该说毫不费力。
   那么南方人和胡人南蛮呢?
   江东少主孙权生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一直在一個地方长大,按说没有什么机会和理由接触洛语,最多也只能通过诵诗习文。不过,孙权的父亲孙坚为骁勇善战的大将,历任三县县丞,先后在黄巾起义中夺下宛城、与袁术联手征讨董卓,最终在与刘表作战时身亡。既为官、为大将,麾下必定汇集了不少各方将士,虽说孙坚主要是在南方征战,但是军营里通用的还是洛语。如果将领不会说通语,又该如何让手下操着各方方言的将士悉数听令呢?因此,孙权的生活中理应有不少能够接触到洛语的机会。任主公后,孙权麾下有谋士山东人诸葛瑾、安徽人周瑜和鲁肃,在论家国大事之时,唯有讲洛语才不致有差误。
   而说到胡人,其实他们在《三国演义》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不过根据汉代的统治,有理由推测应该会有胡人说通语。至于诸葛亮曾征讨的南蛮,大概是指今天的广西、云南甚至还要更南的地方。聚居在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彝族、壮族等。虽然不知道南蛮是否都会说洛语,但孟获应该有一些积淀。孟获是益州建宁郡(今云南省内)人,有人说他是彝族人,也有人说他是汉族人。《汉晋春秋》有载,孟获曾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听闻有位叫孟获的人,在百姓之中颇有些名望,于是诸葛亮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下,对孟获七擒七纵,反复放走再战。最后,孟获及其他部族首领彻底臣服于蜀汉。    言至此处,再议三国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如何交流一问,大概已有答案:他们会使用洛语交谈(或辩论、吵架、谈恋爱……众多行为不等)。
   三国后,西晋末年五胡攻陷洛阳,聚居在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向南逃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落脚在了今江苏、浙江等地,而晋室也迁至南京。当操着洛语的中原人与金陵一带的本地人相遇,洛阳音便和吴语发生了融合。此时的北方杀伐混乱,形成的胡汉混血政权与南方政权对峙近300年,通语也因之“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南方的东晋南朝继续传承着汉人的文化,在六朝文化的盛景中以交融后的金陵音为通语。
   至隋唐时期,华夏正朔北归,形成长安音与金陵音两派正统音系。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唐代制定了《唐韵》,规定以长安话为标准音,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后来,唐代也在战火纷飞中消亡,宋代一统天下,定都开封,并以开封音为正音,称“宋音”或“中州音”。金灭北宋后,南宋先后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大量中原人再次迁至南方。在不断的南北融合下,渐渐形成了“下江官话”。
   随后,元灭南宋,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并说蒙古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詔修《洪武正韵》,以南京一带方言为基准,将之作为官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以南京话为正朔,不过南京话与北京话逐渐走向了融合,之后可称为“北京官话”。
   清入关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向汉人学习汉文化、学说汉语,因此逐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种如鹦鹉学舌般、夹杂着阿尔泰语系特征的独特口音。后来,这种口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成为清朝官话。
   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北京官话受到质疑:既然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清官话能作为民国国语吗?教育家王照坚持以北京话为汉语标准音,并创造了汉字拼音方案。后来,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了读音统一会,依照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审定了6500余字的标准读音,即人们口中的“老国音”。不过,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又被新的标准音取代了。
   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以北京音为标准读音,即后来的“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此后各地的国语标准均一致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并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随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普通话被向全国推广。
   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在梦中穿越回了三国时期,并成为了一名豪杰,若遇某主来邀你入伙,且你心怀抱负,请记得回答一句:“中!”
  阿汤哥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其他文献
一  你知道在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是什么样,有多美吗?  今天来简单讲一下。当时要想当进士,基本都要考诗歌,尤其是开元后。你不会写诗就去高考?那多半当不了进士,只能称你一声壮士。现在去看唐朝人的高考诗题目,你一定会感叹:出得真讲究,真文艺!类似于“浅谈如何做大唐好青年”这样的题目,基本上是出不出来的。二  比如,唐德宗贞元九年。那一年的考生人才济济,有刘禹锡,有柳宗元。  那一年考诗的题目,叫
灰色砖楼被高大的榆树掩映着,阳光透过枝杈投射出斑驳的影子。我走上二楼,靠右手边有一扇深红色木门,门上的油漆像鳞片一样一片片卷起来。  我现在已经不住这儿了,但我知道,打开门左手边就是厕所,冬天想洗澡只能站在便池上,把烧好的热水往身上浇。卧室墙上布满了用铅笔画的、无规则的丑陋涂鸦,那是我小时候的杰作。  我和媽妈曾经在这儿住了十年。妈妈年轻时被保送到成都一所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学当老师。她通
康宇辰  明天下午的飞机离京,今晚十点吃了安眠药,躺床上听歌。可能是歌没选对,是那首北大毕业季催泪核武器级别的《青春大概》,越听越好哭,最后哭得稀里哗啦不能睡了,起来舀一勺UCC,焦苦的速溶咖啡,索性再加一勺糖。这样是真不必睡了,但在午夜的耳机歌声中我久久停顿的写作小铺终于又开张了。  北大对我有恩,但待在这里要说有什么恩,又不了然,可能是待得太久一切都太过自然。也不是风光好,也不是大楼好,虽然是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他妈为什么就那么容不下优秀的刘兰芝,有人说是刘兰芝不生育,有人说是他妈太强势,但仔细看原诗,你会发现,主要问题在焦仲卿身上,他这个人,太不会说话,太较真。   焦仲卿是个小吏,夙夜在公,偶尔回家,他老婆和老妈在一个屋檐下,处得就疙疙瘩瘩的,他好容易回来一次,两边都跟他吐槽。   先是他老婆刘兰芝一肚子委屈,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
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不少都有过在寝室里偷偷开着电磁炉涮火锅的经历吧。害怕断电而只能把火力调到最小,看着它慢慢地泛起了气泡,再蘸上简单到不行的蘸料,那口感真的……一般,但那经历却很美妙,怎么样,我们就是敢背着阿姨用电器,吃火锅!   但我所说的吃饭,是真正意义上的把寝室当食堂,想吃什么做什么,这样的经历你有过吗?   我们的饭局是从一个鱼缸开始的,那是我大一的时候一时冲动买来养鱼的,鱼没养成,这
一个渔夫,拉着一片寂寞的海。   沙滩还有点疲倦,因了还是拂晓。   在南澳,除了海岸线起起伏伏望不到边,除了浪花生生灭灭无穷尽,还有白鸥它从远方来,又回到远方去,这边看不见,那边也看不见。当然,这只是因为我的定义,也因为南澳沙滩对我的定义。   焦距再远些,和一粒沙子没两样。   只是远方也有成片的马尾松,也有趴在沙上的藤蔓,也有归航的渔船,也有一天到晚睡不醒的怪石,也有哪家孩子落下的玩
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前往南昌参加乡试,名列全省第三。他受此鼓舞,当年秋天就从江西奉新出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江苏,再由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最终历时四个多月,于次年年初赶到京城。但在会试中,他不幸落榜。此后,宋应星又参加过三次考试,但均告失败。那时,他已41岁。  人生还有什么目标可以追求呢?宋应星想起自己四次上京赴考,脚步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十多个省,行程加起來足有万
最近这一波批安徒生的家伙太坏了,充分表现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安徒生如果活着,看到这种事,也会瑟瑟发抖。谁再骂安徒生,我就要骂谁了。   《皇帝的新装》是不是讽刺愚蠢的权力,虚荣的男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是怜悯可怜的女孩,被压迫的女性?   《野天鹅》是不是女儿拯救了哥哥们、自己与国度?11个儿子和一个最小的女儿,现实里恐怕是11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那个勇敢而坚韧的女孩,熠熠生辉。   《
“幽默”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在《小辞海》中,原意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将“幽默”与“奇趣、反语、讽刺、机智和滑稽”进行区别,总结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一种逃避式的苦中作乐的心态。  同一时代的鲁迅则把幽默当作是一种批判社会的手段,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言语杀人于无形之中,但是他会客观地看待幽默,比如他并不反对娱乐式的幽默,只是批判歪曲和滥用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师生这一关系是最玄妙的。它让人们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如胶似漆,几乎要相互占有;同时又明知彼此之间本无瓜葛,终有一日要各自天涯,不过是擦肩的路人。时如父子,时如君臣,时如兄弟,时如朋友。就这么默契地相处着,偶尔坦诚,偶尔疏离,时近时远,在亲密之中拿捏着一种可以随时抽身的微妙尺度。  在我所有的老师里,有两位是很特别的,他们用离别来上课。  高中三年,我竟然有过三个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