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渊源留长,是中华文苑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品味、欣赏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在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培养自生的气质。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就以课改中古诗教学的点滴经验抛砖引玉,以饕读者。
一、诵读吟唱,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语言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是构成古诗音乐美的重要因数。语言的节奏,是指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一定规则反复交错出现而形成抑扬顿的音乐感。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韵律,是指它的韵脚和格律。古诗都是合着押韵的。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来朗朗上口,所以古诗非出声吟唱不能得其神韵,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时候,不妨借鉴古人读书吟诗唱诗的方法——摇头晃脑。在摇摇摆摆中体味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
二、联想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与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艺术氛围。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历来脍炙人口。我们初读此句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妙处,不妨作一番联想,如果你读过诗经,你会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风习习,杨柳飘飘,似欲牵衣执手,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举袂挥手。你读到“岸”肯定会想到江河、烟波、舟楫,读到“残月”,大概会想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当然,你可能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可你不得不承认,你重新再吟读“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已经是柔肠百结,这七字的妙处,则不言而喻了。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才能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古诗要求高度集中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诗人十分讲究炼字炼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以我们读古诗,还要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咬文嚼字中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之水由西向东,自然奔流,写水一般用泻、流等,但李白用了一个“送”字,这个“送”字我们一品就发现,自然之水一经“送”点化,就已不再是单纯的长江之水了。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抓住每首诗的诗眼,去品味揣摩诗中精辟字词的表达效果,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四、披文入情,感受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诗歌。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具有情感性,我们学习欣赏古诗的时候也一定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全身心的沉浸在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境界之中。读李白的诗,我们在瑰丽雄奇的景象中挥洒着他的浪漫,体会他“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放,读杜甫的诗,我们感受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兼济苍生的志向,读陆游的诗,体味他“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铮铮铁骨和爱国热情……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情感世界中便会增添几分侠气、豪气、傲气、志气,我们的人文素养就提高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绮美、瑰奇,诗中有自然宇宙的大美,诗中有诗人的喜怒哀乐,诗是文学的皇冠,我们学诗不能急功近利,以应试为目的,而应以“读”为桥梁,去亲近古人,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明悟诗的优秀华美。只有这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一、诵读吟唱,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语言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是构成古诗音乐美的重要因数。语言的节奏,是指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一定规则反复交错出现而形成抑扬顿的音乐感。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韵律,是指它的韵脚和格律。古诗都是合着押韵的。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来朗朗上口,所以古诗非出声吟唱不能得其神韵,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时候,不妨借鉴古人读书吟诗唱诗的方法——摇头晃脑。在摇摇摆摆中体味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
二、联想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与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艺术氛围。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历来脍炙人口。我们初读此句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妙处,不妨作一番联想,如果你读过诗经,你会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风习习,杨柳飘飘,似欲牵衣执手,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举袂挥手。你读到“岸”肯定会想到江河、烟波、舟楫,读到“残月”,大概会想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当然,你可能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可你不得不承认,你重新再吟读“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已经是柔肠百结,这七字的妙处,则不言而喻了。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才能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古诗要求高度集中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诗人十分讲究炼字炼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以我们读古诗,还要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咬文嚼字中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之水由西向东,自然奔流,写水一般用泻、流等,但李白用了一个“送”字,这个“送”字我们一品就发现,自然之水一经“送”点化,就已不再是单纯的长江之水了。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抓住每首诗的诗眼,去品味揣摩诗中精辟字词的表达效果,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四、披文入情,感受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诗歌。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具有情感性,我们学习欣赏古诗的时候也一定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全身心的沉浸在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境界之中。读李白的诗,我们在瑰丽雄奇的景象中挥洒着他的浪漫,体会他“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放,读杜甫的诗,我们感受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兼济苍生的志向,读陆游的诗,体味他“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铮铮铁骨和爱国热情……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情感世界中便会增添几分侠气、豪气、傲气、志气,我们的人文素养就提高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绮美、瑰奇,诗中有自然宇宙的大美,诗中有诗人的喜怒哀乐,诗是文学的皇冠,我们学诗不能急功近利,以应试为目的,而应以“读”为桥梁,去亲近古人,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明悟诗的优秀华美。只有这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