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写记叙文只是完成了对事情的叙述,整篇文章干巴巴的,平淡而乏味,缺少让人眼睛一亮的精彩之处,也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很多学生也反映完成八百字已经很困难,要出彩更是难上加难,实在不知如何下手。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让他们的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呢?
一、转变观念,要有读者意识。
学生写作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心中有千言万语,而落到纸上的却不及内心所想的一半或者更少。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表达水平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读者意识,忽略他人的感受,认为我说得很清楚了,你应该理解,却忘记了别人不是你,没和你一起看,一起听,一起感受。
比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在外公去世后去看外婆的事情,我在批改时是能感受他对外公的思念及对外婆的同情与担忧的,但他也只有几句话的叙述,没能展开,没能充分表达心中的感情,使得文章止于平平。问他:“你为什么不敢正视外婆?”“因为外公去世后,家里的一切好像都没变,又好像全变了。”“没变的是什么?变了的又是什么?”“没变的是家里的摆设:院子里外公种的丝瓜已经爬满院墙,葡萄架上挂满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外公最爱的唱机还放在床头……变了的是迎接我的不再是外公爽朗的笑声,而是外婆更苍老孤单的身影,也没人再用粗糙的还沾着泥巴的手抚摸我的头,也没人再在兴致来了时拉着我说咱爷孙俩杀一盘……”“你所说的这些只有自己知道,读者知道吗?”看他有些发窘,我告诉他:“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总觉得我说的别人一定可以懂。其实不然,要想别人理解进而感动,需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手中的笔去还原,通过描绘去传达。”谈话过后,这个学生把文章又写了一遍。我看了以后很震惊,文章多了很多细腻却绝对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中蕴藏的浓浓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
在写作时,不能只是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想要让读者感受你所感受到的,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东西和你要表达的吻合,就要有读者意识,在叙述过程时要停下来“看”,也就是要把你司空见惯的而读者却不了解的内容描绘出来,而这些描写往往会成为文章的精彩之处。
二、感受生活,以生活为源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很多作文题也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但学生写作时仍然空话、套话连篇。为什么会这样呢?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套用一下,就是“生活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灵”。
现在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埋首在书本与习题之间。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身边的生活,对外界的感受力变弱甚至变得迟钝。比如很多学生喜欢以父爱或母爱为题材写作文,但写出来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爱我,她(他)对我的爱似海深”等套话,再不然写爸爸妈妈雨中送伞,抑或是“我”生病了,深夜送“我”去医院等初中乃至小学用了无数遍的素材。我在讲评作文时,问学生写了那么多次的东西,再一次写不腻吗。学生都笑了,说实在没什么可写。所以,我交给学生一个作业:这周周末回家时,仔细观察你父母的容貌、身材、衣着(越细越好,能细到每一条皱纹,鞋子是否变形更好),以及父母在看到你回家时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做的饭菜等父母做的一切有关你的事情,细致地记录下来。返校后,很多学生来找我谈心,告诉我原来父母是这么辛苦,这么爱他们,自己对父母是多么漠视,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是多么不应该。这一次的作文也写得十分成功。我趁热打铁: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笔下的素材,至于用什么,怎么用,则要看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了。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感动,就能从鲜活的生活中发掘鲜活的素材,你的文章怎能不出彩?
三、立足教材,以经典为榜样。
有了读者意识,有了感动的心灵,还要有表达的技巧,这就要从教材中学习了。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教”文章,而非“学”文章,学生能体会文章的美,却很难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文章的写法,所以教学时教师的点拨就特别重要。
1.学习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
比如,很多学生写自己的心情时,只会写“我很失望”“我很郁闷”这种抽象的概念,让人感觉干巴巴的,索然无味。而教材中很多文章在这一类表达上有形象而精彩的描述。如张洁的《我的四季》:“我恨过,恨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短短的六十字就把“我”希望、焦灼、失望、绝望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收到如触其物、如览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学习准确而精当的用词
准确的语言不仅能真实地表情达意,还含有丰富的意蕴。比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一个“轮”字,既写出了祥林嫂当时的生存现状,更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已失去希望,以及完全麻木的精神状态。
3.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是语言艺术。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情感也更浓烈,从而产生艺术美感。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中写崔莺莺送张生的心情:“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作者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崔莺莺内心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无奈、怨恨、伤感等复杂的心情。再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排比、顶真、拟人化手法把春天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盛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心中有读者,眼中有生活,再加上形象而恰当的语言表达,学生写作记叙文就不会再凑字数,文章就会“亮”起来。
一、转变观念,要有读者意识。
学生写作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心中有千言万语,而落到纸上的却不及内心所想的一半或者更少。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表达水平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读者意识,忽略他人的感受,认为我说得很清楚了,你应该理解,却忘记了别人不是你,没和你一起看,一起听,一起感受。
比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在外公去世后去看外婆的事情,我在批改时是能感受他对外公的思念及对外婆的同情与担忧的,但他也只有几句话的叙述,没能展开,没能充分表达心中的感情,使得文章止于平平。问他:“你为什么不敢正视外婆?”“因为外公去世后,家里的一切好像都没变,又好像全变了。”“没变的是什么?变了的又是什么?”“没变的是家里的摆设:院子里外公种的丝瓜已经爬满院墙,葡萄架上挂满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外公最爱的唱机还放在床头……变了的是迎接我的不再是外公爽朗的笑声,而是外婆更苍老孤单的身影,也没人再用粗糙的还沾着泥巴的手抚摸我的头,也没人再在兴致来了时拉着我说咱爷孙俩杀一盘……”“你所说的这些只有自己知道,读者知道吗?”看他有些发窘,我告诉他:“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总觉得我说的别人一定可以懂。其实不然,要想别人理解进而感动,需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手中的笔去还原,通过描绘去传达。”谈话过后,这个学生把文章又写了一遍。我看了以后很震惊,文章多了很多细腻却绝对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中蕴藏的浓浓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
在写作时,不能只是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想要让读者感受你所感受到的,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东西和你要表达的吻合,就要有读者意识,在叙述过程时要停下来“看”,也就是要把你司空见惯的而读者却不了解的内容描绘出来,而这些描写往往会成为文章的精彩之处。
二、感受生活,以生活为源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很多作文题也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但学生写作时仍然空话、套话连篇。为什么会这样呢?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套用一下,就是“生活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灵”。
现在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埋首在书本与习题之间。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身边的生活,对外界的感受力变弱甚至变得迟钝。比如很多学生喜欢以父爱或母爱为题材写作文,但写出来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爱我,她(他)对我的爱似海深”等套话,再不然写爸爸妈妈雨中送伞,抑或是“我”生病了,深夜送“我”去医院等初中乃至小学用了无数遍的素材。我在讲评作文时,问学生写了那么多次的东西,再一次写不腻吗。学生都笑了,说实在没什么可写。所以,我交给学生一个作业:这周周末回家时,仔细观察你父母的容貌、身材、衣着(越细越好,能细到每一条皱纹,鞋子是否变形更好),以及父母在看到你回家时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做的饭菜等父母做的一切有关你的事情,细致地记录下来。返校后,很多学生来找我谈心,告诉我原来父母是这么辛苦,这么爱他们,自己对父母是多么漠视,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是多么不应该。这一次的作文也写得十分成功。我趁热打铁: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笔下的素材,至于用什么,怎么用,则要看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了。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感动,就能从鲜活的生活中发掘鲜活的素材,你的文章怎能不出彩?
三、立足教材,以经典为榜样。
有了读者意识,有了感动的心灵,还要有表达的技巧,这就要从教材中学习了。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教”文章,而非“学”文章,学生能体会文章的美,却很难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文章的写法,所以教学时教师的点拨就特别重要。
1.学习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
比如,很多学生写自己的心情时,只会写“我很失望”“我很郁闷”这种抽象的概念,让人感觉干巴巴的,索然无味。而教材中很多文章在这一类表达上有形象而精彩的描述。如张洁的《我的四季》:“我恨过,恨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短短的六十字就把“我”希望、焦灼、失望、绝望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收到如触其物、如览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学习准确而精当的用词
准确的语言不仅能真实地表情达意,还含有丰富的意蕴。比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一个“轮”字,既写出了祥林嫂当时的生存现状,更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已失去希望,以及完全麻木的精神状态。
3.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是语言艺术。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情感也更浓烈,从而产生艺术美感。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中写崔莺莺送张生的心情:“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作者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崔莺莺内心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无奈、怨恨、伤感等复杂的心情。再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排比、顶真、拟人化手法把春天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盛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心中有读者,眼中有生活,再加上形象而恰当的语言表达,学生写作记叙文就不会再凑字数,文章就会“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