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月扇舟蛾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ju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分月扇舟蛾的形态特征、发生原因与危害及各种防治方法,包括人工灭杀、毒笔阻杀、赤眼蜂控制和药剂灭虫法等。
  关键词:分月扇舟蛾;危害;原因;分月扇舟蛾,隶属于舟蛾科,是“三北”防护林的重大食叶害虫。历史上该虫曾多次发生,给林木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分月扇舟蛾在我省局部地块又有发生。
  1形态特征
  1.1成虫
  翅展32~47 mm,体灰色,头颈和胸背中央黑棕色。前翅暗灰色,有3条灰白色横线,外缘顶角附近略带棕黄色,扇形斑为模糊的红褐色;亚外缘线由1列褐色点排成波浪形;横脉纹圆形暗褐色,中央有1条灰白色线把圆斑分成两半。后翅色较前翅淡。雄虫腹部较瘦细,尾部有长毛1丛,身体颜色比雌虫深。
  1.2卵
  圆形,底部平,表面有2条灰白色平行的条纹。初产时淡青色,孵化前呈红色。直径为 0.58~0.61 mm。
  1.3幼虫
  老熟幼虫纺锤形,体长35~40 mm。头部褐色,胸、腹部暗褐色,亚背线鲜黄色,气门上线淡褐色;中、后胸和腹部第2节背面各有红色瘤状突起2个;腹部第1节有1个大的黑色瘤状突起;第8节有黑色瘤状突起4个,其前有1对鲜黄突起;前、中胸有4个红点;两条亚背线之间除前胸、腹部第1、8节外,每节有白色突起1对。
  1.4蛹红褐色,略呈圆锥形。雌蛹长18 mm,雄蛹长15 mm,尾部有臀棘。
  2生物学特性
  幼虫1年发生3代,以2龄幼虫、个别以3龄幼虫作白色圆薄茧于落叶层或树皮缝内越冬。越冬幼虫于年4月末、5月初出蜇上树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1代幼虫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期,8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8月下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一直为害到9月下旬。此时,大部分幼虫发育到2龄,少部分发育到3龄,开始下树到枯枝落叶层内或树皮缝内作白茧越冬。
  幼虫共5龄,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比较整齐,具有群聚为害习性,2龄幼虫取食叶子的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下表皮,幼虫在吐丝下垂、随风传播的习性。3龄以后食量开始增大,并分散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树上叶丝卷叶于其中化蛹。分月扇舟蛾成虫趋光性较强,并具有短距离迁飞习性。成虫羽化后数小时即交尾、产卵。卵呈块状,每头雌虫最高产卵量达1682粒,—般均在500粒以上。
  3发生及危害
  分月扇舟蛾曾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我省大面积发生过,2008年前后在我省松嫩平原又有所发生,当时林地内树枝、树干及地面到处都是虫子,虫粪便落地如雨声。由于该虫1年发生3代,杨树发出3次叶3次被吃光,连续2年受害的树木树势明显衰弱,近熟林和成熟林可出现6 %左右濒死木和烂皮病跟随浸染现象,对林木蓄积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造成重大损失。
  4发生的原因
  4.1分月扇舟蛾世代多,增殖速率极高,理论增殖潜力可达800万倍,这是该虫短期内爆发成灾的基础;成虫具有短距离迁飞习性,延长了猖獗期危害,推迟了衰退期的来临。
  4.2自2007~2009年入夏后,由于降雨不均,西部有较长时间干旱过程,从气候上对分月扇舟蛾造成了大量增殖、少量死亡的外界条件。
  4.3害虫大发生取决于限制虫口增殖的自然因子的强弱和食物两个内在因素,—般食叶害虫大发生能否快速回落到自然虫口主要取决于食物。松嫩平原的防护林绝大部分为杨树,树种的单一为分月扇舟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而且杨树林地片、带、网连接。另一方面单一的杨树大小树龄林分交错分布,相邻林分蓄叶量差距较大,小树的虫口已因食物不足而自然回落,大龄树上的害虫食物充足仍在增殖,并在成虫期相互迁飞,交插浸染,很难形成食物短缺的局面。
  4.4分月扇舟蛾仅7种天敌,增殖和猖獗期控制作用弱。但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自然感染率为17.6 %~22.4 %,在种群衰退期达到97.0 %以上,颗粒体病毒是抑制分月扇舟蛾种群增殖的重要因素。
  5防治方法
  5.1人工搂烧树叶灭虫法
  在秋季害虫下树后和春季害虫上树之前,选择林下杂草稀少、落叶较为密集的林分,将树叶搂到行间成垄状或成堆,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点火焚烧树叶内越冬幼虫。
  5.2毒笔阻杀灭虫法
  此方法是利用分月扇舟蛾越冬幼虫树苗树干上树的习性;采用具有触杀作用的毒笔将其灭杀。毒笔是用1 %的2.5 %溴氰菊酯加石膏制成,适应的林分比较广泛,于害虫上树前(4月15日)在树干胸高处涂两个闭合环,每公顷用毒笔35支,防治成本为每公顷35元,杀虫率可达95 %以上。此方法具有工效高、费用低、安全、简单易行的优点。这种微量局部施药技术,对有益生物影响小,基本不污染环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均相当明显,在防治有类似特性的害虫上此方法值得大面积推广。
  5.3化学药剂灭虫法
  4月下旬5月上旬,对幼虫上树情况进行监测,在幼虫上树后尚未分散前,喷3 %高效氯菊酯3000倍、3 %高参苯氧威乳油3000倍与 25 %的灭幼脲Ⅲ号1000倍液混合喷雾,杀虫率达98 %以上。
  5.4释放赤眼蜂控制虫口
  赤眼蜂是分月扇舟蛾卵期天敌,自然寄生率在15.5 %~24.7 %,对于虫口较低的林分,在分月扇舟蛾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释放25万头,50个释放点,防治成本为每公顷45元,寄生率为40.0 %~60.0 %,比自然寄生率提高了 24.5 %~35.3 %。■防治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研究地域文化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是实现木结构建筑本土化、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 要: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信息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公司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趋势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面前档
摘 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以优良品种为前提,旱育壮秧为基础,早插稀植为中心等。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育秧;移栽  1 大棚育秧  1.1选种  选用熟期适当,高产优质,抗病耐肥,分蘖力较强和矮秆叶直立的品种。品种是旱育稀植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优质米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熟期适当,才能充分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并在高温时段安全抽穗,确保在气温下降到13 ℃前安全成熟。较强分蘖力和矮秆叶直的株型
摘要:本文首先就稻田整地及移栽技术进行了介绍,其次就本田管理作了重点论述。可以说,该技术的正确掌握,是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稻田;整地;移栽;田间管理  1整地与插秧  1.1整地  1.1.1稻田建设稻田作为水稻的生产基地,必须做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培肥地力,单灌单排,田面平整,不断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和增进基础肥力。  1.1.2耕翻秋季耕翻最好,有利于消灭稻田杂草,改善耕层理化
近年来,内蒙古兴安盟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在各级领导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提高居住建筑品质的核心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水利水电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利水电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水利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的发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然而,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成为档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