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有关文化背景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语词汇、语法、阅读教学中都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 知识渗透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本文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的渗透方式。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英語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必须教会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应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而当前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前者,忽视后者。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只因掌握了有限的书本知识,而一旦进入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在实际语言应用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由此可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仅仅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于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至关重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 Sapir)曾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其文化内涵。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法形式的传授,忽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影响。新教材有意识地将涉及异国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内容引入课文的会话中,符合目前在强调的中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
“给你一勺盐,你可能难以下咽,但要是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那么就会提升汤的鲜味”。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因此在英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词汇中的文化渗透。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累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每一种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White House,Ladies first,Christmas”;汉语中的“十一五规划,一国两制,少先队,春节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还有汉语中的阴,阳及豆腐,都是不曾在英语单词中出现的。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颇具特色,如:blue蓝色,中英文都有蓝色,宁静的意思,而联想含义中西方意思截然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蓝色的联想含义有蓝色文化,蓝色幽默。而英语中蓝色的联想意义也较多如:the blues(沮丧),in a blue mood(情绪低落),blue film(色情电影)。另外,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在汉语中。人们用 “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奴才”这些词来鄙视对方,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用于习语和谚语中,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2.语法中的文化渗透。不同的语言其语法结构是由思想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汉语语法关系主要靠次序和语义来表达,多重意而轻形,英语语法则注重以形统意。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讲解某些语法结构时,不仅要讲解语法基本规则,而且要介绍其语义和交际功能,如:“What a sunny day,isn’t it?”形式上是反义疑问句,其实是一句客套话,是西方人引出话题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中国人习惯询问的,“您吃了吗?”
3.阅读中的文化渗透。在中学阶段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的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向学生补充和添加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传统,生活习惯,社交礼仪,还有一些常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等,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拓展文化意识,填补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关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初中阶段阅读中涉及了:中美不同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典型的节日及庆祝方式,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禁忌语,信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汲取精华,去其糟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贯穿于课内外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为培养“高分高能”学生而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 知识渗透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本文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的渗透方式。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英語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必须教会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应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而当前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前者,忽视后者。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只因掌握了有限的书本知识,而一旦进入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在实际语言应用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由此可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仅仅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于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至关重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 Sapir)曾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其文化内涵。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法形式的传授,忽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影响。新教材有意识地将涉及异国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内容引入课文的会话中,符合目前在强调的中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
“给你一勺盐,你可能难以下咽,但要是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那么就会提升汤的鲜味”。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因此在英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词汇中的文化渗透。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累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每一种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White House,Ladies first,Christmas”;汉语中的“十一五规划,一国两制,少先队,春节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还有汉语中的阴,阳及豆腐,都是不曾在英语单词中出现的。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颇具特色,如:blue蓝色,中英文都有蓝色,宁静的意思,而联想含义中西方意思截然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蓝色的联想含义有蓝色文化,蓝色幽默。而英语中蓝色的联想意义也较多如:the blues(沮丧),in a blue mood(情绪低落),blue film(色情电影)。另外,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在汉语中。人们用 “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奴才”这些词来鄙视对方,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用于习语和谚语中,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2.语法中的文化渗透。不同的语言其语法结构是由思想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汉语语法关系主要靠次序和语义来表达,多重意而轻形,英语语法则注重以形统意。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讲解某些语法结构时,不仅要讲解语法基本规则,而且要介绍其语义和交际功能,如:“What a sunny day,isn’t it?”形式上是反义疑问句,其实是一句客套话,是西方人引出话题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中国人习惯询问的,“您吃了吗?”
3.阅读中的文化渗透。在中学阶段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的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向学生补充和添加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传统,生活习惯,社交礼仪,还有一些常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等,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拓展文化意识,填补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关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初中阶段阅读中涉及了:中美不同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典型的节日及庆祝方式,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禁忌语,信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汲取精华,去其糟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贯穿于课内外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为培养“高分高能”学生而不断努力,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