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字: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 形式主义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但这其中良莠不齐,很多人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握新课改的理念,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为了更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我针对多媒体教学、情景化教学、探究实验、新旧教材的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区、各学校都试图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以期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均积极的创建各类平台,供教师展示各自的独到见解。这其中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他们为新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活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引领了方向,大幅度的提高和优化了以往的教学策略,使新课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些教师流于形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不得不“随波逐流”,大量的堆积新课改元素,使课堂华而不实,无法实现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两个效果——高质量和个性化。现就近阶段,观摩课、评比课中的一些现象,浅谈个人观点。
一、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当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直观,课件的应用便是最直接和广泛的手段。现阶段举行的各类展示、评比课程中,课件得应用率为百分之百,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但也反映出了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而忽略了某些常规教学的必要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直接拷贝优秀课件不经过修改或只是简单修改便拿来用,不顾及所教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施教者的个人思路。先不提学生能否接受所讲内容,仅是教师本人能否适应他人的教学理念都值得怀疑。如果这样可行,那不如请几位课件专家将所有内容制成精美课件,全国推而广之,岂不省事。网络课件的下载只应是给我们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而不是照搬照抄的成品。二是课件内容过于详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省略了必要的板书和动手实验。导致许多老师讲授完一堂课,黑板空空如也,所有的内容全在课件中,这样学生只是匆匆一瞥,很难有深刻的印象。不要忘了,板书的书写也是学生记忆的一个过程。还有的教师为了省时、省事,以实验视频的播放取代了实验的操作,这样做既安全又清晰,但却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又怎么能谈教育的高效性。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师、详略得当。
二、 情景化教学牵强附会
建构主义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育理念,早已遍地开花,“开门见山”式的教学,几乎不复存在。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1]。适当的情境创设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不当的情境创设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某参评课的教师用一段火烧赤壁的视频引出氧化还原,就显得过于牵强,不但是学生不明白要讲什么,就连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在猜测要引出的内容。这样的情景创设虽有气势辉煌的场景,却无深思熟虑的内涵。而且此段视频引课完成后便“功成身退”,使得这个情景的创设失去了应有意义,既没有引发学生思考的亮点,也没有前后呼应的承接。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情景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学生根据以往认知水平应回答钠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这也是教师所期望的结果,再通过实验证明钠并没有置换出铜,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但事实上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钠是先与水反应的,而且也回答了原因,但教师还是要按预定的轨道走,非要诱导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之后在进行纠正,这种失去了认知冲突的实验探究是否应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呢?
三、探究式实验滥竽充数
现如今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字便是“探究”,纵观大大小小的观摩课、评比课中无不充分体现了“探究”,大有没有探究就不是新课改,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之势。探究式教学确实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它更适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但也没有必要处处探究,时时探究。正如人参虽是名贵的中药,但也不需人人都吃,有些时候老思想、老套路的作用要远胜于探究。探究式教学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分组实验和讨论,一般6-8人。这样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每组学生中,真正参与其中的往往是班级的活跃分子或优等生,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或不想参与讨论。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他们被很好的掩盖着,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是将机会留给真正的参与者,而那些偷懒的学生便成为探究模式下的失败者,如此的新课改形式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四、新旧教材的融合言行不一
新课程改革,绝不是口号的转变,他不但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包括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为例,由原来的老式教材改为现在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六本,而且部分内容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策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教授新教材的内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学校仍沿用老教材的模式,对新教材进行増改。最为常见的便是在必修二教材中讲化学反应限度时加入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或讲有机化学时加入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而且所教内容是有增无减,完全否定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种现象在重点高中可能最为普遍,他们多数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必修一、二和选修四、五的内容。此种形式是否真正值得反思?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名存实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便是要实现“三维目标”。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各类比赛中教师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是十分恰当的,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就显得过于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或是“万能”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认为情感目标对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在考试过程中也无从体现,使得情感目标被逐渐淡化。其实不然,情感教育心里学认为,认知可以促进人情感的提升,人对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可以触发人的情绪、性感的发生,无知便无情;同样情感对认知有促进、保持、优化等功能,课堂上学生学习时都是带着某种情感的,发挥出情感的积极作用就会促进知识的掌握[2]。
新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其中难免会滋生一些不合当前时宜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的改革,而应停下脚步反思以往。课程改革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89
[2]朱志江.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化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践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14-15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但这其中良莠不齐,很多人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握新课改的理念,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为了更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我针对多媒体教学、情景化教学、探究实验、新旧教材的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区、各学校都试图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以期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均积极的创建各类平台,供教师展示各自的独到见解。这其中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他们为新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活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引领了方向,大幅度的提高和优化了以往的教学策略,使新课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些教师流于形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不得不“随波逐流”,大量的堆积新课改元素,使课堂华而不实,无法实现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两个效果——高质量和个性化。现就近阶段,观摩课、评比课中的一些现象,浅谈个人观点。
一、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当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直观,课件的应用便是最直接和广泛的手段。现阶段举行的各类展示、评比课程中,课件得应用率为百分之百,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但也反映出了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而忽略了某些常规教学的必要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直接拷贝优秀课件不经过修改或只是简单修改便拿来用,不顾及所教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施教者的个人思路。先不提学生能否接受所讲内容,仅是教师本人能否适应他人的教学理念都值得怀疑。如果这样可行,那不如请几位课件专家将所有内容制成精美课件,全国推而广之,岂不省事。网络课件的下载只应是给我们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而不是照搬照抄的成品。二是课件内容过于详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省略了必要的板书和动手实验。导致许多老师讲授完一堂课,黑板空空如也,所有的内容全在课件中,这样学生只是匆匆一瞥,很难有深刻的印象。不要忘了,板书的书写也是学生记忆的一个过程。还有的教师为了省时、省事,以实验视频的播放取代了实验的操作,这样做既安全又清晰,但却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又怎么能谈教育的高效性。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师、详略得当。
二、 情景化教学牵强附会
建构主义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育理念,早已遍地开花,“开门见山”式的教学,几乎不复存在。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1]。适当的情境创设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不当的情境创设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某参评课的教师用一段火烧赤壁的视频引出氧化还原,就显得过于牵强,不但是学生不明白要讲什么,就连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在猜测要引出的内容。这样的情景创设虽有气势辉煌的场景,却无深思熟虑的内涵。而且此段视频引课完成后便“功成身退”,使得这个情景的创设失去了应有意义,既没有引发学生思考的亮点,也没有前后呼应的承接。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情景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学生根据以往认知水平应回答钠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这也是教师所期望的结果,再通过实验证明钠并没有置换出铜,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但事实上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钠是先与水反应的,而且也回答了原因,但教师还是要按预定的轨道走,非要诱导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之后在进行纠正,这种失去了认知冲突的实验探究是否应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呢?
三、探究式实验滥竽充数
现如今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字便是“探究”,纵观大大小小的观摩课、评比课中无不充分体现了“探究”,大有没有探究就不是新课改,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之势。探究式教学确实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它更适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但也没有必要处处探究,时时探究。正如人参虽是名贵的中药,但也不需人人都吃,有些时候老思想、老套路的作用要远胜于探究。探究式教学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分组实验和讨论,一般6-8人。这样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每组学生中,真正参与其中的往往是班级的活跃分子或优等生,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或不想参与讨论。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他们被很好的掩盖着,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是将机会留给真正的参与者,而那些偷懒的学生便成为探究模式下的失败者,如此的新课改形式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四、新旧教材的融合言行不一
新课程改革,绝不是口号的转变,他不但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包括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为例,由原来的老式教材改为现在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六本,而且部分内容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策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教授新教材的内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学校仍沿用老教材的模式,对新教材进行増改。最为常见的便是在必修二教材中讲化学反应限度时加入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或讲有机化学时加入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而且所教内容是有增无减,完全否定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种现象在重点高中可能最为普遍,他们多数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必修一、二和选修四、五的内容。此种形式是否真正值得反思?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名存实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便是要实现“三维目标”。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各类比赛中教师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是十分恰当的,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就显得过于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或是“万能”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认为情感目标对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在考试过程中也无从体现,使得情感目标被逐渐淡化。其实不然,情感教育心里学认为,认知可以促进人情感的提升,人对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可以触发人的情绪、性感的发生,无知便无情;同样情感对认知有促进、保持、优化等功能,课堂上学生学习时都是带着某种情感的,发挥出情感的积极作用就会促进知识的掌握[2]。
新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其中难免会滋生一些不合当前时宜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的改革,而应停下脚步反思以往。课程改革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89
[2]朱志江.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化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践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