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是学生进入的另一个学习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新一轮的挑战。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不断追求着精益求精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的教学必须达到多样化、多元化,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讲究融会贯通。
【关键词】初中语文 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47
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过渡阶段。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必定会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取决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课堂上的融会贯通,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因而,讲究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融会贯通是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解释课堂上的融会贯通。
一、融会贯通教学理念,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初中学习阶段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转折,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方向的转折。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因而,正确成熟的思想是学生所需要建立的,同时也是为初中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初中生建立怎样的学习理念,并且利用此理念正确导向他们今后的学习呢?大多数的初中生都是处于叛逆阶段,家长和教师的好言相劝在他们眼里变得一文不值。让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理性地思考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大责任。不需要假大空的讲解,不需要高深远的梦想,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最实际的讲解,从身边最细微的事情出发。教学经验表明,教师本身为例能将教学理念阐述地更加生动,同时也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我始终认为,理念这种相对虚幻的东西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道理,这需要语文教师付出相对来说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整理。相信大多数的教师在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选择在某一语文课堂上单独讲解学习语文的目的,如此讲解的效果并没有我们预计中的好。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融会贯通学习语文的理念,让学生逐渐地摸清学习语文的方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他们在教师们的带领下正确地、热情地学习初中语文。
二、融会贯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说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封闭式的,那么高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开放式的。要完成教学模式上的这种转折就需要初中语文开展半封闭式半开放式的教学。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没有独立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而为了成就高中阶段学生们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为其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教师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协助学生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无论在课堂节奏上,还是在语文思想上。在他们的学习中没有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完全需要教师们的导航。因而,在进入初中语文教学后,教师首要的是建立一种大众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此种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应性的学习,逐渐地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如果按照二十七天养成一种习惯的说法,那么在学习方法的试验阶段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尽量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养成遵循学习方法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属于大众的,教师们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适用的、新颖的学习方法,不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而是让他们开始学会自己选择。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让学生们在原来的学习方法上进行改进,才能使学习方法达到个性化,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独立学习的目的。总之,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接受自主学习,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融会贯通生活实事,活化课堂,感受生活
学习用于生活,而在生活中我们始终都在学习。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习,然后逐渐地成长。从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大多数都是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要的教学材料,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目的。但是当我们的学生独自面对考题时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就社会的新鲜话题写作文,学生们有的无从下笔,有的是曲解其义,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出现偏题或者是字数不够的情况。而此时的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居然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话题——生活。其实语文的教学本应就不能局限于课本。的确,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这些都是源于课本,并且只有在课本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和阐述。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通常忽略了语文情感的教学,而语文情感的学习和灵感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写作需要情感,思考需要灵感,因而语文的学习和生活本应该就是联系着的。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融会贯通生活实事。在实事中带领学生们了解现在的社会发展,就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讲述个人看法和情感。这样的教学课堂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抒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们在带领学生们感受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生们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协助我们了解学生,使我们能够与学生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和谐。
四、融会贯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体验成长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这是人们对实践的认知。的确,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才会有所觉悟。至于初中生,实践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的学生们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心智上来说都不够成熟。小学时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个性在初中时持续延续着。因而,在初中学生们的眼中,课堂不应该是古板的,不应该是沉闷的。如果是循规蹈矩的课堂,他们必然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在对语文的学习上也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一来,教师们花费在语文教学上的心血也就付诸东流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融会贯通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的活力。初中语文的学习要让学生们懂得更多语文理论上的知识,要丰富学生们的语文情感,要锻炼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各种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并且也能加深学生们对语文的认知。和外国的学生相比,中国的中学生相对来说缺少的是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将成为学习的主角,他们将会用自己的个性和头脑去演绎和参与这些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见证学生们成长的过程。总之,课堂联系实践,实践联系语文,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让学生们锻炼能力,体验成长。
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会停滞不前,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会亘古不变。众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制度。我坚信,我们必定会走向初中语文教学成功的未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47
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过渡阶段。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必定会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取决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课堂上的融会贯通,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因而,讲究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融会贯通是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解释课堂上的融会贯通。
一、融会贯通教学理念,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初中学习阶段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转折,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方向的转折。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因而,正确成熟的思想是学生所需要建立的,同时也是为初中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初中生建立怎样的学习理念,并且利用此理念正确导向他们今后的学习呢?大多数的初中生都是处于叛逆阶段,家长和教师的好言相劝在他们眼里变得一文不值。让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理性地思考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大责任。不需要假大空的讲解,不需要高深远的梦想,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最实际的讲解,从身边最细微的事情出发。教学经验表明,教师本身为例能将教学理念阐述地更加生动,同时也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我始终认为,理念这种相对虚幻的东西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道理,这需要语文教师付出相对来说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整理。相信大多数的教师在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选择在某一语文课堂上单独讲解学习语文的目的,如此讲解的效果并没有我们预计中的好。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融会贯通学习语文的理念,让学生逐渐地摸清学习语文的方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他们在教师们的带领下正确地、热情地学习初中语文。
二、融会贯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说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封闭式的,那么高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开放式的。要完成教学模式上的这种转折就需要初中语文开展半封闭式半开放式的教学。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没有独立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而为了成就高中阶段学生们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为其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教师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协助学生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无论在课堂节奏上,还是在语文思想上。在他们的学习中没有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完全需要教师们的导航。因而,在进入初中语文教学后,教师首要的是建立一种大众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此种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应性的学习,逐渐地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如果按照二十七天养成一种习惯的说法,那么在学习方法的试验阶段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尽量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养成遵循学习方法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属于大众的,教师们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适用的、新颖的学习方法,不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而是让他们开始学会自己选择。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让学生们在原来的学习方法上进行改进,才能使学习方法达到个性化,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独立学习的目的。总之,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接受自主学习,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融会贯通生活实事,活化课堂,感受生活
学习用于生活,而在生活中我们始终都在学习。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习,然后逐渐地成长。从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大多数都是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要的教学材料,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目的。但是当我们的学生独自面对考题时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就社会的新鲜话题写作文,学生们有的无从下笔,有的是曲解其义,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出现偏题或者是字数不够的情况。而此时的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居然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话题——生活。其实语文的教学本应就不能局限于课本。的确,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这些都是源于课本,并且只有在课本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和阐述。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通常忽略了语文情感的教学,而语文情感的学习和灵感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写作需要情感,思考需要灵感,因而语文的学习和生活本应该就是联系着的。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融会贯通生活实事。在实事中带领学生们了解现在的社会发展,就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讲述个人看法和情感。这样的教学课堂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抒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们在带领学生们感受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生们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协助我们了解学生,使我们能够与学生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和谐。
四、融会贯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体验成长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这是人们对实践的认知。的确,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才会有所觉悟。至于初中生,实践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的学生们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心智上来说都不够成熟。小学时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个性在初中时持续延续着。因而,在初中学生们的眼中,课堂不应该是古板的,不应该是沉闷的。如果是循规蹈矩的课堂,他们必然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在对语文的学习上也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一来,教师们花费在语文教学上的心血也就付诸东流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融会贯通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的活力。初中语文的学习要让学生们懂得更多语文理论上的知识,要丰富学生们的语文情感,要锻炼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各种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并且也能加深学生们对语文的认知。和外国的学生相比,中国的中学生相对来说缺少的是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将成为学习的主角,他们将会用自己的个性和头脑去演绎和参与这些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见证学生们成长的过程。总之,课堂联系实践,实践联系语文,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让学生们锻炼能力,体验成长。
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会停滞不前,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会亘古不变。众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制度。我坚信,我们必定会走向初中语文教学成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