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部分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套损等原因造成动态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三大矛盾突出,水淹加剧,水驱效果差,是导致注采失调含水上升过快的主要矛盾。通过调查和动态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应用不稳定注采机理,进行全面配套措施治理,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改变过去单一的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提高注采失调井组水淹治理水平和水驱油效率,各项措施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水淹 不稳定注采 含水上升速度 水驱 注采失调
一、前言
2011年1月调查含水上升过快油井主要集中在注采失调井组上,平均单井含水上升速度在2.6个月内高达24.8%,远远高于要控制的含水上升速度指标。为降低含水上升速度,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平面上非注水主流线和死油区剩余油的开采,有利于井网完善地区低渗层段的储量动用,有利于与水井不连通储层潜力的发挥。促使小断块油藏屋脊高部位和边角部位剩余油的开采,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2011年,我们通过对20个注采失调井组储层的润湿性、主流线水淹程度、注采压差的精细分析,运用不稳定注采机理进行不稳定注采试验,精心调整,配套实施,加强管理等措施,确保降低注采失调井组含水上升速度。
二、具体试验措施计划
对注采失调井组,进行全面配套措施治理,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改变过去单一的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对含水上升动态变化,重点、加密观察,第一时间反应、落实。列入重点管理,及时测试,分析,制定调整措施并实施。
对封隔器失效不能按需调配的,定期验封,及时换封,加密动态测调。
对测试调配遇阻的,改善水质,强化水井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查管。
对套破无法实现分注的,打更新井或从油井做工作
试验实施效果:
实施一、进行不稳定注采试验。
经过对区块储层的润湿性、主流线水淹程度、注采压差的精细分析,找出注采失调井组的主、次问题,通过在20个注采失调井组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利用改变注采压差和速度,在油层内产生连续不稳定压力分布,使非均质小层或层带间产生附加压差,促进毛细管渗吸作用,强化注入水波及低渗透层带并驱出其中滞留油。
1、试验不稳定注采中注水速度对非均质油藏水驱效果的影响:因为注水速度越大,非均质油藏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越大,且层间非均质油藏所受影响更大。
2、试验不稳定注采解决注采矛盾的原理:避免在注水井与油井连线的主流线上水淹严重,油井之间形成滞油区。当实施不稳定注采,便将部分剩余油驱到油井处采出。
3、试验不稳定注采解决低渗层段水驱的原理:通过改变注采压差,驱替在常规注水时未能被驱走的剩余油,并使低渗段的一部分油被驱替。
4、试验不稳定注采解决与水井不连通油层储量动用的原理:通过改变注采压差实现1、2号油层潜力的发挥。
效果:实现了降低注采失调井组含水上升速度(见下表):单井含水上升速度在2.6个月内高达24.8%控制到试验后5.7个月内-4%。
实施二、进行不稳定注采配套措施试验
1、召开关于含水上升动态变化资料录取重要性动员会议。
实施后,明确了操作、技术、管理人员的分工,增加了之间的工作协作性:对含水上升动态变化操作人员能第一时间反应、落实;技术人员能重点、加密观察,测试,验证;管理人员能及时分析,制定调整措施并进行实施,观察效果,随时做出调整措施。
效果:水淹管理重视程度提高
2、定期验封,及时换封,加密动态测调。
效果:动态测调加密7口,测调成功井数增加12口,实现按动态需要注水增加11口,减少了出现注采失调的井组。
3、安装精细过滤装置、实施系统改造,探索源头水质管理。
1)、在滨657块及滨660块安装精细过滤装置确保注入水水质达到低渗区块要求的A1级标准,投产后效果明显,目前水质指标始终保持在A2级以上。2)、加强源头水质管理。
效果:水质由C3级提高到A2级;使污水水质平均符合率在90%以上。
4、通过增加召开每周注水例会强化水井日常维护管理。
为提高水井管理水平,今年通过增加召开每周注水例会来强化水井日常维护管理,尤其把水井洗井纳入重点工作,把洗井质量的提高当成最终目标。该项措施的实施使测调遇阻井有所减少,由2010年19口减少到今年8月的7口。
效果:测调遇阻井控制在最低程度。
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后,注采失调井组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由试验前的单井含水上升速度在2.6个月内高达24.8%控制到试验后5.7个月内-4%,对应油井增油784吨。解决了注采失调井组油井含水上升速度过快的问题,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摸索的不稳定注采试验在注采失调井组上的突出控水稳油效果,实现了提高注采失调井组水驱储量,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1、创新了不稳定注采和控水稳油的管理运行模式,更加深入地精细了老油田的管理,为油田的老井稳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2、切实提高了注水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注水成本。
3、促使了小断块油藏屋脊高部位和边角部位剩余油的开采,提高了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书宝,牛栓文,东辛油田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细分层系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4,31(3);116-118
[2]江汉桥,姚军,姜睿忠,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180-197.
关键词:水淹 不稳定注采 含水上升速度 水驱 注采失调
一、前言
2011年1月调查含水上升过快油井主要集中在注采失调井组上,平均单井含水上升速度在2.6个月内高达24.8%,远远高于要控制的含水上升速度指标。为降低含水上升速度,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平面上非注水主流线和死油区剩余油的开采,有利于井网完善地区低渗层段的储量动用,有利于与水井不连通储层潜力的发挥。促使小断块油藏屋脊高部位和边角部位剩余油的开采,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2011年,我们通过对20个注采失调井组储层的润湿性、主流线水淹程度、注采压差的精细分析,运用不稳定注采机理进行不稳定注采试验,精心调整,配套实施,加强管理等措施,确保降低注采失调井组含水上升速度。
二、具体试验措施计划
对注采失调井组,进行全面配套措施治理,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改变过去单一的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对含水上升动态变化,重点、加密观察,第一时间反应、落实。列入重点管理,及时测试,分析,制定调整措施并实施。
对封隔器失效不能按需调配的,定期验封,及时换封,加密动态测调。
对测试调配遇阻的,改善水质,强化水井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查管。
对套破无法实现分注的,打更新井或从油井做工作
试验实施效果:
实施一、进行不稳定注采试验。
经过对区块储层的润湿性、主流线水淹程度、注采压差的精细分析,找出注采失调井组的主、次问题,通过在20个注采失调井组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利用改变注采压差和速度,在油层内产生连续不稳定压力分布,使非均质小层或层带间产生附加压差,促进毛细管渗吸作用,强化注入水波及低渗透层带并驱出其中滞留油。
1、试验不稳定注采中注水速度对非均质油藏水驱效果的影响:因为注水速度越大,非均质油藏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越大,且层间非均质油藏所受影响更大。
2、试验不稳定注采解决注采矛盾的原理:避免在注水井与油井连线的主流线上水淹严重,油井之间形成滞油区。当实施不稳定注采,便将部分剩余油驱到油井处采出。
3、试验不稳定注采解决低渗层段水驱的原理:通过改变注采压差,驱替在常规注水时未能被驱走的剩余油,并使低渗段的一部分油被驱替。
4、试验不稳定注采解决与水井不连通油层储量动用的原理:通过改变注采压差实现1、2号油层潜力的发挥。
效果:实现了降低注采失调井组含水上升速度(见下表):单井含水上升速度在2.6个月内高达24.8%控制到试验后5.7个月内-4%。
实施二、进行不稳定注采配套措施试验
1、召开关于含水上升动态变化资料录取重要性动员会议。
实施后,明确了操作、技术、管理人员的分工,增加了之间的工作协作性:对含水上升动态变化操作人员能第一时间反应、落实;技术人员能重点、加密观察,测试,验证;管理人员能及时分析,制定调整措施并进行实施,观察效果,随时做出调整措施。
效果:水淹管理重视程度提高
2、定期验封,及时换封,加密动态测调。
效果:动态测调加密7口,测调成功井数增加12口,实现按动态需要注水增加11口,减少了出现注采失调的井组。
3、安装精细过滤装置、实施系统改造,探索源头水质管理。
1)、在滨657块及滨660块安装精细过滤装置确保注入水水质达到低渗区块要求的A1级标准,投产后效果明显,目前水质指标始终保持在A2级以上。2)、加强源头水质管理。
效果:水质由C3级提高到A2级;使污水水质平均符合率在90%以上。
4、通过增加召开每周注水例会强化水井日常维护管理。
为提高水井管理水平,今年通过增加召开每周注水例会来强化水井日常维护管理,尤其把水井洗井纳入重点工作,把洗井质量的提高当成最终目标。该项措施的实施使测调遇阻井有所减少,由2010年19口减少到今年8月的7口。
效果:测调遇阻井控制在最低程度。
实施不稳定注采试验后,注采失调井组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由试验前的单井含水上升速度在2.6个月内高达24.8%控制到试验后5.7个月内-4%,对应油井增油784吨。解决了注采失调井组油井含水上升速度过快的问题,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摸索的不稳定注采试验在注采失调井组上的突出控水稳油效果,实现了提高注采失调井组水驱储量,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1、创新了不稳定注采和控水稳油的管理运行模式,更加深入地精细了老油田的管理,为油田的老井稳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2、切实提高了注水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注水成本。
3、促使了小断块油藏屋脊高部位和边角部位剩余油的开采,提高了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书宝,牛栓文,东辛油田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细分层系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4,31(3);116-118
[2]江汉桥,姚军,姜睿忠,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18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