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尽的木兰情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2846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对木兰将军的景仰,叶蔚璋的木兰收藏从一开始就没计划停下来。
  藏家档案:
  叶蔚璋,祖籍湖北黄陂,曾为民警,现为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黄陂木兰研究会副会长,《花木兰展览馆》创办者、名誉馆长。
  
  这件德化白瓷木兰摆件,虽然通身素色,但是丝毫不减损木兰将军的威仪。坐骑的肌理、将军的身姿和神态,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传说家喻户晓,一个女子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情义故事,为悠远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血色。
  千余年后,原籍黄陂的武汉青山区警察叶蔚璋,从一张原河南新郑卷烟厂生产过的“木兰君牌”香烟烟标开始,以收藏的方式触摸木兰传说。他大量阅读相关文史书籍,到省内外有木兰传说和木兰地名的地方走访、考察,到各地古玩市场搜罗木兰将军主题的藏品。十几年下来,他的文献资料、手工艺品等文化藏品已有18个门类,数量超过2000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木兰收藏第一人”。
  踏山访友找木兰
  在众多藏品中,叶蔚璋最为珍视的是一块55斤重的寿山石。
  1996年,叶蔚璋到徐州出差,一个卖旧钱币的老人提到有个历史老师收藏了一件反映木兰从军的石雕。叶蔚璋希望他引荐,但老人要他先买自己的1000张连号的两毛钱纸币才肯带他去。叶蔚璋好说歹说,最后花1800元买下了那些纸币。
  走进那位历史老师家,叶蔚璋一眼就看到了那块摆在堂屋香案上的石雕。硕大的一块寿山石,精细雕刻着十四个人物,木兰从军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叶蔚璋满心喜欢。然而主人根本没有出售的意思,叶蔚璋失望而归。
  回到武汉后,叶蔚璋经常和那位老师联系,闲谈之中了解到他喜欢收藏印章。4年后,叶蔚璋专程再访。进门寒暄几句之后,叶蔚璋问主人有没有战国的印章,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将自己带去的一枚刻有“拥王”字样的俑身铜印递过去。老师一看,立即瞪大眼睛,非常激动,直说要买。叶蔚璋诡异笑笑,连声说:“不卖!不卖!”
  老师咬咬牙说:“我拿寿山石跟你换,外加2000元,怎么样?”叶蔚璋还是摇头。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老师的寿山石和马少波《木兰从军》(1949年版)交换了战国古印。
  在云南旅游,叶蔚璋听说一位纳西族老人有一幅描绘木兰从军故事的纳西手工画。他不管不顾地走了7个多小时山路,来到老人家。那幅画用天然植物染料染成,色彩艳丽,构图精美,老人视其为珍宝,哪里舍得卖?叶蔚璋于是岔开话题,和老人聊起了木兰文化。两人滔滔不绝,相谈甚欢。隔墙有耳,老人待字闺中的女儿被客人的学识和涵养吸引,芳心暗许,求父亲玉成姻缘。叶蔚璋当时已婚,如实相告。当晚,老人留他喝酒,他喝得大醉。第二天本来想带着遗憾上路,临行前却听老人说:“很高兴交到你这个朋友,这幅画送给你!”
  为了买藏品,叶蔚璋卖过一套房子,却从未卖过一件藏品。一套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木兰奇侠传》,他花了6000元方才收入囊中。署名王大凡的瓷板画、清代洪兴明的青花瓶、民国许友义的骑马瓷像以及民国的老唱片、电影拷贝等,都是他不惜本钱购得的。
  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叶蔚璋也曾多次错过喜欢的藏品。民国时期新生烟草公司的木兰烟标,竞价时他一时犹豫,结果被广东藏家买走,懊悔至今。2004年在厦门见到一套木雕,因为钱不够只买了两件,等他凑够了钱再联系时,其他十几件已经被别的买家买走了……
  木兰属于世界
  叶蔚璋有一枚民国时期上海福星烟草公司的“金字塔”牌香烟的烟卡,他视若珍宝。烟卡从外表看平淡无奇,但是上面印有何应钦将军毛笔书写的一段木兰从军的故事。烟卡所在的年代正值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木兰的爱国精神和尚武精神可以鼓舞国民从军杀敌的热情,所以将军的亲笔书写其实折射着那个时代对尚武精神的渴望。
  叶蔚璋还有一张伪满时期的木兰将军的明信片。据他分析,1936年到1940年,日本侵略者觉得东北大局已定,志得意满,在文化统治上有所放松,《木兰辞》曾被选入伪满的教科书,出这样的明信片也就不奇怪了。
  这类见微知著、蕴含了丰富时代信息的藏品,是叶蔚璋特别乐于收集的。在他看来,有些高价购得的瓷器藏品,价值还比不上这些记录着历史的小卡片。
  2008年,黄陂木兰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申报之所以能够成功,黄陂区博物馆设立的黄陂木兰文化陈列功不可没,而这个陈列的绝大多数藏品都来自叶蔚璋。其实,最早建议黄陂申报的人也是他。
  多年做木兰文化收藏,经多方考证,他认为尚无充分证据证明木兰故里一定在黄陂。在他看来,木兰故里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木兰文化是属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他的藏品还有一些来自国外,如迪斯尼公司制作的一套木兰玩具,法文的《木兰故事》,以及1939年巴达维亚(雅加达)出版的荷兰文《花木兰》等。
  叶蔚璋开了一个叫“木兰宾舍”的QQ群,与全国各地的木兰文化爱好者交流。他计划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为一本《木兰文化史》,他还想以后能骑车搞一次“木兰文化万里行”。不过,叶蔚璋最大的愿望是建一个木兰文化展馆。
  收藏、办展馆都要花钱,叶蔚璋已有捉襟见肘之感。他很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展览模式,最好能和有志传播木兰文化的高校、企业、文化公司、旅游景区合作,“这样我能有一部分收益,把收藏继续下去。”
  搞收藏,交朋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蔚璋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这件石湾陶塑花木兰作于上世纪 70年代。戎装下的木兰,样貌清秀,既有将军之风,又不乏女性的柔美,十分传神。
  
  福建布袋娃娃,刺绣精美,配饰繁复。
其他文献
有人领我来这里,这是滇越铁路一个车站附近的建筑物,1905年留下来的,据说是一个英国石油公司代办处的旧址。  领我来的人非常博学,说到当年这里有多少职员,如何在上午九点钟喝一杯越南咖啡,甚至说出了这个公司的英文名称。虽然面对实物,我还是想象不出什么,我只是看见一所房子,窗子关闭,窗前放着木匠用来刨木的马凳。一块木板钉在上面,刨子斜放着,那木板已经漏出来花纹。有一股松脂味,马凳下面浮着一堆黄灿灿的刨
BlingBling代表一种闪耀的时尚生活。它不仅意味着闪亮的饰物,更代表着一种被贴钻改变的生活方式。    BlingBling最开始出现在黑人饶舌歌手的HIP-HOP里,泛指一切奢华的装饰品,只要亮闪闪的,都可以称为BlingBling。经过日韩潮流达人的改造,各种闪烁的水钻贴在了手机、粉盒、T恤和球鞋上,在如今的亚洲潮人眼里,BlingBling是贴钻的代名词。    亚洲潮    探寻Bl
人物简介  潘鲁生,1962年出生,现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30年来一直坚持通过田野调研的方式,对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并建立了“民艺学”学科、提出了“手艺学”命题。    从单纯的喜爱到民间手工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潘鲁生一路走来,执著而坚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潘鲁生即深入乡村田野,探访和研究民间美术,行程几万公里,
香客手记  去年夏季已教大家掌握了酸梅汤的制作方法(详见2012年8期副刊《妈妈的酸梅汤》),今年可口的酸梅汤又有新的解暑招数啦!木瓜牛奶冻之创新版——木瓜酸梅冻。木瓜美容养颜,结合酸梅汤的清凉解暑,酸酸甜甜,在夏日的甜品中,是个不错的选择。  木瓜的功效不止丰胸哦木瓜的维生素C含量之高,是苹果的48倍!除了大众所知的养颜丰胸作用之外,还含有蛋白酶、凝乳酶、胡萝卜素等多种氨基酸和营养元素,其中的齐
制作心得  我一直爱做饭,直到某天发现一个“配方”,色彩各异的粉末状调料能进行艺术创作,它们堆砌在一起犹如一座五彩的山丘,如此漂亮。节日时,搁上一些小装饰品,别有一番风味。    材料与工具:各式粉末状的调料和香料、玻璃瓶  1.挑选一个小玻璃瓶,这样不会浪费太多调料。  2.将玻璃瓶倾斜,取1茶匙黑胡椒粉放入瓶底。  3.再加入1/2茶匙大蒜粉填满瓶底,稍微按压。  4.把玻璃瓶搁正,加入辣椒粉
以纯净高雅的设计风格超脱于时尚潮流之外的丹麦品牌乔治杰生(Georg Jensen),凭借100年来对原创设计的坚持、以及对精湛工艺品质的追求,造就了国际知名的顶级珠宝品牌。    “银是最好的材料,拥有月光般的奇幻光泽与丹麦夏夜的清澈光彩,有时朦胧似夕阳余晖,晶莹可比清晨露滴。”    无论是大型饱满的银器或是小巧精致的饰品,根植于丹麦的乔治杰生都致力将银制品提升至艺术品的境界。伦敦《泰晤士报》
上海世博园就像一个建筑的竞技场,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疯狂”点子的大舞台。在这里,比的是各国  家、各民族的思想深度,比的是创意和科技,比的也是手工艺。    中国馆  亮点解读: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门前76级大台阶使用了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三斩斧”。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西班牙馆  亮点解读:流线
初见葛志文,怎么也想不到他是石壶界炙手可热的艺术家。穿休闲装、梳大背头、开名车、住别墅,这样一个“高帅富”,绝对称得上工艺美术界的“非主流”。  深入了解后发现,葛志文的艺术成就和生活状态息息相关。不是世家传人,没有学院背景,艺术语言是野路子,处处洋溢着野草般的生命力;懂得适可而止,善于触类旁通,艺术的世界和闲适的生活相得益彰。在“闲园”的闲散生活中做壶,“壶中自有乾坤在”,葛志文用壶表达艺术理念
雕漆又被称为“剔红”,红色是雕漆器主要的颜色。制作一件雕漆作品需要五大工序,雕刻是其中最耗时且最重要的一环,需髹漆百日、一刀到位。  我们造访文乾刚在北京北郊的工作室时,正是这座古都一年中最美的秋季,阳光灿烂,天空蔚蓝,温度让人感到舒爽。  “二十五六摄氏度是雕漆、髹漆最适宜的温度。”在文乾刚工作室,我们见到了他和他的团队。工作室面积不大,虽然是阳光充足的正午,但三三两两的制作者仍打着台灯,在各自
一列精致有趣的木制火车摆在你的面前,你绝对想不到它其实是一本书。  河北女孩和艳星穿上学士服,迎来了毕业典礼,同时,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室友也将各奔东西。“回眸以往,我们114宿舍就像一列火车,承载着欢乐与泪水,行驶在大学的怀抱中。”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触发了和艳星的创作灵感,于是她决定制作一列火车,用来“装载”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  在火车的主材料选择方面,和艳星选择了木材。“因为木材材质温和,原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