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材,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而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加强他们的数学思维逻辑的培养,如果在本节课之前就让学生学习命题、互逆命题,定理,公理、逆定理等概念,学生对于知识的结构的把握岂不是更好?何况我们的学生其实就天天应用这些公理或定理呢?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考虑,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升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关键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实践操作 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新课改的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材,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而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加强他们的数学思维逻辑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使用鲁教版教材的过程中,有一些收获和感想,下面我就以初二上学期第二章《勾股定理》的第二节《勾股数》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我对教材处理的一些想法和策略。
在教材的编排上,由于教材采用的是螺旋上升式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的把握是有些困难的,就如本节课,让学生学习的是勾股定理逆定理及其应用,而学生对于命题、定理,公理,互逆定理等概念的认识,在教材上是安排到初三下学期才学的,所以按教材的要求在这儿是不需要给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种说法的。只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结论而已,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方法。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知道,作为数学而言,历来是讲究严谨与逻辑的,如果在本节课之前就让学生学习命题、互逆命题,定理,公理、逆定理等概念,学生对于知识的结构的把握岂不是更好?何况我们的学生其实就天天应用这些公理或定理呢?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考虑,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升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教材中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与论证。教科书以历史上古埃及人作直角的方法引入了“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如果满足a2+b2=c2,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此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好的,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按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做一做”:“由5,12,13;7,24,25;8,15,17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而以每组数为边长作三角形,通过测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由此而得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显然,本节课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可能有个别学生对这种运用特例归纳来的结论持怀疑态度,教师可以向他们解释这个结论以后可以证明。如果教师不加说明,那么对没有异议的学生是不是一种误导呢?
基于以上的两种考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不仅在本节课前就让学生把握了有关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在本节课的知识的传授中,也引导学生构造了两直角边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扎扎实实钻研学问的科学精神。基于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让学生来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证明全等,学生是很有能力完成的,在这儿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此举,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下面是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供参考。
已知:在△ABC中,AB=c,BC=a,CA=b,并且a2+b2=c2(如图)

求证:∠C=90°
证明:作△A1B1C1,使∠C1=90,B1C1=a,C1A1=b,那么(A1B1)2=a2+b2
∵a2+b2=c2
∴A1B1=C(A1B1>0)
在△ABC和△A1B1C1中,
∵BC=a=B1C1,CA=b=C1A1,AB=C=A1B1
∴△ABC≌△A1B1C1,
∴∠C=∠C1=90°
本堂课,从引入,实践操作,归纳定理,到定理的证明,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证明定理后,再让学生体会本定理与勾股定理的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之后指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勾股数。由例,让学生加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由教师设置的典型练习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到加强与巩固。最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知识点,说说学习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将知识升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教师,我们就要在教学上多做研究,多研究教材,多研究教法,多研究教育思想。本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实践操作 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新课改的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材,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而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加强他们的数学思维逻辑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使用鲁教版教材的过程中,有一些收获和感想,下面我就以初二上学期第二章《勾股定理》的第二节《勾股数》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我对教材处理的一些想法和策略。
在教材的编排上,由于教材采用的是螺旋上升式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的把握是有些困难的,就如本节课,让学生学习的是勾股定理逆定理及其应用,而学生对于命题、定理,公理,互逆定理等概念的认识,在教材上是安排到初三下学期才学的,所以按教材的要求在这儿是不需要给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种说法的。只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结论而已,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方法。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知道,作为数学而言,历来是讲究严谨与逻辑的,如果在本节课之前就让学生学习命题、互逆命题,定理,公理、逆定理等概念,学生对于知识的结构的把握岂不是更好?何况我们的学生其实就天天应用这些公理或定理呢?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考虑,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升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教材中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与论证。教科书以历史上古埃及人作直角的方法引入了“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如果满足a2+b2=c2,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此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好的,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按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做一做”:“由5,12,13;7,24,25;8,15,17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而以每组数为边长作三角形,通过测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由此而得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显然,本节课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可能有个别学生对这种运用特例归纳来的结论持怀疑态度,教师可以向他们解释这个结论以后可以证明。如果教师不加说明,那么对没有异议的学生是不是一种误导呢?
基于以上的两种考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不仅在本节课前就让学生把握了有关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在本节课的知识的传授中,也引导学生构造了两直角边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扎扎实实钻研学问的科学精神。基于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让学生来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证明全等,学生是很有能力完成的,在这儿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此举,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下面是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供参考。
已知:在△ABC中,AB=c,BC=a,CA=b,并且a2+b2=c2(如图)

求证:∠C=90°
证明:作△A1B1C1,使∠C1=90,B1C1=a,C1A1=b,那么(A1B1)2=a2+b2
∵a2+b2=c2
∴A1B1=C(A1B1>0)
在△ABC和△A1B1C1中,
∵BC=a=B1C1,CA=b=C1A1,AB=C=A1B1
∴△ABC≌△A1B1C1,
∴∠C=∠C1=90°
本堂课,从引入,实践操作,归纳定理,到定理的证明,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证明定理后,再让学生体会本定理与勾股定理的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之后指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勾股数。由例,让学生加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由教师设置的典型练习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到加强与巩固。最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知识点,说说学习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将知识升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教师,我们就要在教学上多做研究,多研究教材,多研究教法,多研究教育思想。本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