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综合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深度挖掘生物学科课程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本文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分析,指出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014 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各学段发展核心素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综合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要素。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需要理性思维的支撑,而理性思维又要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实践价值,二者互为倚重;社会责任意识则是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四大要素构成统一整体,不能单一划分。
二、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实现,其中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更有制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更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能力和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育方式。在学校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手段,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为前提,深度挖掘生物学科课程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为,设计各教学环节。本文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分析,指出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例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是必修二第一节,是学生开始进入遗传的学习,以假说演绎法为支撑点,体验孟德尔探究过程。过层层设疑、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推理演绎、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并且设计图片、讨论、学生自主學习、模型操作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处处接受核心素养的培养,知道什么是遗传因子,怎么样进行亲代与子代遗传,为什么?一一解决了这三大问题,开始建立遗传的生命观念,对学生建立遗传观念起总领作用。并且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体会了孟德尔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环节,如下描述:
四、教学反思
1.从终极性目标转化为发展性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为本的转变,更加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设立三维目标不再是终极性目标,而是应作为阶段性目标,作为手段来逐步培养核心素养。如,本节能力目标: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初步明确假说演绎法的探究历程。后续的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继续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实验,经过多次强化、内化、转化、升华,逐步构建严谨科学的探究方法。
2.概念不等于生命观念
概念是对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而生命观念是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指导探究生命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应通过逐步学习、深化,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从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把握概念特征为支撑,构建概念网络,培养生命观念,做好概念与观念间的融合。本节最为突出是进化观,因此设计情景,基于事实现象构建概念,适时总结概念。通过孟德尔了解到遗传规律,明确生命因遗传而延续,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肖安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6).60.
[2]周伟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5).
[3]裴昌根.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校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02-20.
[1]陈海丹.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实践[J].课堂教学与研究,2017(2).90.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014 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各学段发展核心素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综合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要素。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需要理性思维的支撑,而理性思维又要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实践价值,二者互为倚重;社会责任意识则是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四大要素构成统一整体,不能单一划分。
二、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实现,其中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更有制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更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能力和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育方式。在学校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手段,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为前提,深度挖掘生物学科课程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为,设计各教学环节。本文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分析,指出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例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是必修二第一节,是学生开始进入遗传的学习,以假说演绎法为支撑点,体验孟德尔探究过程。过层层设疑、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推理演绎、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并且设计图片、讨论、学生自主學习、模型操作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处处接受核心素养的培养,知道什么是遗传因子,怎么样进行亲代与子代遗传,为什么?一一解决了这三大问题,开始建立遗传的生命观念,对学生建立遗传观念起总领作用。并且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体会了孟德尔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环节,如下描述:
四、教学反思
1.从终极性目标转化为发展性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为本的转变,更加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设立三维目标不再是终极性目标,而是应作为阶段性目标,作为手段来逐步培养核心素养。如,本节能力目标: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初步明确假说演绎法的探究历程。后续的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继续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实验,经过多次强化、内化、转化、升华,逐步构建严谨科学的探究方法。
2.概念不等于生命观念
概念是对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而生命观念是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指导探究生命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应通过逐步学习、深化,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从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把握概念特征为支撑,构建概念网络,培养生命观念,做好概念与观念间的融合。本节最为突出是进化观,因此设计情景,基于事实现象构建概念,适时总结概念。通过孟德尔了解到遗传规律,明确生命因遗传而延续,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肖安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6).60.
[2]周伟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5).
[3]裴昌根.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校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02-20.
[1]陈海丹.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实践[J].课堂教学与研究,20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