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之浅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当代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新学习方法,它有三要素:提出问题和任务;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并且更多的通过合作完成;学生进行正确表达和交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在不同学段,不同水平的对象应有不同探究内容或探究策略,中小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是为了更好地通过主动观察和比较,思考和总结,更好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并逐步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研究学习也可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考虑到课本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可接受性。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采用低起点,小步子,慢速度方式,对他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给予关注和鼓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化学学科有一些既熟悉又离奇的趣味实验,有许多用来动手操作的各种仪器,以及一些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化学知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一、逐步培养学困生良好自学习惯
  终身学习的思想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人们在学校课堂里学习时间是短暂的,更多地是课外业余时间的自学,有了自学能力,无论知识更新周期如何缩短,还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日新月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探索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基于学困生大多不会自学或没有主动自学习惯,可采取以下方法:
  (1)单独辅导,交给他们一些自学方法;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所以针对上述问题重点阅读和思考,如:先快速阅读教学内容,对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围绕老师给的预习题目看第二遍,要求凡能自己学会的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要标出特定符号,准备课上和同学,老师研究讨论或请教重点。
  (2)老师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难度适宜,有梯度的自学题目;如化合价这节的自学提纲是:①什么叫化合价?②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③化合价有哪些规律?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有哪些记忆方法? 学生的共同体会是,带着问题自学,依据问题思考,有利于培养自学习惯。
  (3)在课上老师的辅导和监督下完成预习任务;学生自学时要加强督察及时表扬,重点巡视学困生,必要时给与辅导,甚至可以给他们说几句悄悄话,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帮助他们端正态度,逐步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4)检查自学效果;上课时要注意与他们的预习情况相结合,尽量创造机会来让他们展示自学所得,哪怕是极小的一点,老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他们不会的地方提醒他们注意听老师和同学分析,直到弄懂为止。
  好的自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老师引导、督促与激励和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经过多次训练后,他们发觉自己也可以学会的,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找到了自信,会主动自觉的完成自学任务,这时可把自学任务布置在课后独立完成,为以后进行积极主动收集资料,查阅资料准备了条件。
  二、鼓励学困生大胆提问,发现问题
  老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越是优秀的学生,问题越多,也越爱问问题,而困难生反而不问,他们不是没问题而是不敢问,不会问,一怕自己问题提“低级”,二怕自己说错遭其他学生讥笑,为此在自学后分组比赛评出提问题最多的、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有创新的等多项奖的活动中,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偏爱”,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肤浅的或不着边际的问题,老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充分尊重他们,要多鼓励,应适当的加以解释、引导,对于他们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时,应给与表扬,切忌讽刺挖苦,久而久之,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不断增强,进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哪怕是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问题,也要呵护学生可贵的“好奇心”。
  三、充分挖掘实验潜能,培养学困生探索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拿着实验用品进课堂,即使是化学成绩差的学生也会很兴奋,过来问老师这节上什么内容作什么实验?此时,老师利用他们的求知欲,做到以下两点:
  (1)我们应尽可能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尤其是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化学对生活重要性的认识。如:自制酸碱指示剂、从生活中取溶液进行pH值测定、设计实验探究各种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鸡蛋如何在生活中保鲜?一氧化碳如何使人体中毒?吸烟为什么会对身体有害处?探究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对你选择洗发水有什么启示?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治疗胃酸过多?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斯达舒”,能否通过调查,了解其主要成分、治疗原理和用途等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
  (2)引导学困生逐层分析实验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如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时,可启发设问:①实验室中应该怎样来制取二氧化碳呢?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气体的性质,应选用哪些仪器制取二氧化碳?③制得了二氧化碳气体后,我们怎么收集它呢?④怎样检验集气瓶中已装满二氧化碳气体?⑤能不能将燃着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⑥能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制二氧化碳?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操作步骤?我们在指导学生在做实验时,应让学生多分析,考虑试验的目的,仪器、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顺序,实验操作中还有哪些环保安全等实际问题需要考虑?实验还有哪些地方性应需要改进?应该怎么改?通过多设疑提问,加大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挖掘出实验内容的延伸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社会的观察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方向、水平、一定会不同,我们要满腔热心的帮助学困生,不能以学习成绩为理由,剥夺学生的研究权利,只能以更多的爱心和帮助,促使他们在研究其所关注的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挖掘潜能,最终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具有实用性的课程,现在已经成为高中时期的必修课程,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信息技术掌握不好,就无法掌握快速传递信息的能力,就一定会被淘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堂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物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新形势下,物理课堂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物理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技巧促成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技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
刘建君关于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测查,结果发现,幼儿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食、不按时作息、挖鼻孔、咬或吮吸手指、焦虑、社会退缩、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其中焦虑行为的检出率为4.89%,明显高于2.1%的身体瘦弱和0.61%的肥胖检出率。随着幼儿学习压力的增大,幼儿焦虑出现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这些焦虑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幼儿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哭泣、注意力难集中、坐立不安、找借
本文中略去了很多枯燥但严格的证明,请不要怀疑它们的正确性。我们之所以将其略去,是因为我们不希望那种乏味打搅了读者学习一种使用技巧的兴致。  读者一定不介意解以下几个方程:x 7=0,2c=6,x2 2x-3=0,m2-2m 1=0。  权当娱乐了,也可以顺便嘲笑一下笔者的水平,增加一条在众多资料中忽略本篇的理由。  我们当然希望你读到了这一句——这意味着——你继续读下去了。恭喜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大量成功的英语教学实践,在引导、激发和控制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注意力;引导;控制注意力;引导;控制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所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只有受到学生的注意后才能进入到他们的意识中;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如果一堂课里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涣散、心不在焉,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一、糖类代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生物》教材高二年级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承上紧密结合植物体的代谢,进一步学习人和动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相当复杂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可以联系实际
由于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准备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質,特别是学科情感方面的培养则是胜任新课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这种教学方法有切身的体会,在课堂教学发现:一些学生不愿意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读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而且感受到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就无从感悟文章更难以理解文章。这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和方法,切实地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课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而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体验、探究、操作、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和发展,构建了数学知识体系